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499閱讀 2025-11-12 16:08 行業(yè)

臨滄,在世界上最“硬核”的名片是茶,是茶文化。這里是世界茶樹重要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是世界茶文化重要發(fā)源地,是普洱茶原產(chǎn)地、滇紅茶誕生地、蒸青茶發(fā)源地。這里有樹齡長達3200多年的被譽為“茶王之祖母”的“錦秀茶尊”古茶樹,也有被譽為“茶樹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云縣白鶯山古茶園,還有被譽為國家級茶樹良種勐庫大葉茶誕生地的雙江勐庫冰島古茶園。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這里擁有冰島、昔歸、忙肺、馬鞍山、梅子箐等上百座古茶樹名山,是中國最大產(chǎn)茶市!

臨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氣候,是區(qū)位。她坐落在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的分水線上,是瀾滄江和怒江共同滋養(yǎng)的一方溫潤之地,涵蓋了亞熱帶所有自然生態(tài),水資源豐富。瀾滄江流域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宜茶葉的種植,孕育了世界上最優(yōu)質(zhì)的茶樹,成就了世界著名的茶葉黃金產(chǎn)區(qū)。

臨滄,是一座被時間慢慢釀濃的城市。它不只產(chǎn)茶,更懂茶,懂得如何將茶的清苦與回甘,釀進生活的節(jié)奏里。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隨著“遇見臨滄,如回故鄉(xiāng)”成為越來越多旅人的心聲。茶旅融合正踏著茶馬古道的回響,將每一縷茶香融入旅途,把每一片綠葉變成風(fēng)景。那不是簡單地看看茶園、喝喝茶湯,而是將山野、村落、故事、生活都泡進茶里,把景點變成場景,把走馬觀花變成旅居體驗,從雙江小院到撒馬壩的茶山,從錦秀茶尊到鳳山鎮(zhèn)安石村的紅茶飄香,到處呈現(xiàn)著茶旅的盛景,以及人與茶的雙向奔赴。

從種茶人到茶生活的日常

走進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先入眼的不是茶樹,而是人——那些在茶樹邊生活、在茶香里扎根的人。

“我并不是為了逃離什么,而是終于找到了那個想讓我留下來的地方?!痹陔p江縣勐庫鎮(zhèn)的茶山里,美國人吉米這樣說。

吉米原本是一位來自美國的金融工作者,幾年前因朋友之邀來到雙江,初嘗便愛上了這杯滋味綿長的茶。從一個匆匆而過的游客,到現(xiàn)在在這里過上了種茶、制茶的茶生活,如今的他,不僅和本地茶農(nóng)合作開發(fā)了茶旅產(chǎn)品,還通過寫茶山日志、拍Vlog的方式向外國游客講述在雙江的東方田園生活。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這段跨越國界的歸屬感,恰恰正是雙江茶旅魅力的寫照。這份魅力,其實就藏在雙江每一處可以住下來的茶園里。

吉米的故事,只是整個雙江茶旅融合的一個縮影。在勐庫鎮(zhèn)冰島老寨的山間小路上,時常能看到來自各地的游客,早晨他們背著背簍,踩著清晨的露水跟茶農(nóng)采茶,午間在老宅里跟著師傅揉茶殺青,傍晚圍爐而坐,品一壺自己親手炒制的冰島茶。

茶旅不再是簡單打卡,而是一種親歷。

再往邦丙鄉(xiāng)去,又是另一番風(fēng)味。寨子里還保留著完整的少數(shù)民族制茶技藝,老人家在村口搭起石灶和木架,手把手教游客用最原始的方式做著茶膏。游客一邊打糍粑一邊聽村里的長者講茶樹的來歷,茶的生活,也成了生活中的茶。

而景亢村,則像是不小心走入了旅者的夢境。繞著茶山修建的步道串起的長亭、花臺和觀景平臺,讓一些回頭客干脆在此常住了下來,在茶山下租起一間民宿,白天采茶、種菜,晚上圍爐而坐聽雨聲。這里沒有景區(qū)大門,也沒有鋼筋水泥的嘈雜,只有山風(fēng)、茶香與被重新拾起的生活節(jié)奏。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如今的雙江,已是“茶生活”的代表。賣的不只是茶葉,而是轉(zhuǎn)向了茶旅協(xié)同。村民、茶企、民宿、合作社被納入了互幫互補的運行網(wǎng)絡(luò)中。有越來越多的村莊開始主動改造茶園、修建民宿,年輕人回村當起導(dǎo)游、主播或民宿主理人,用一杯茶講述著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紅茶的源頭看見了時間流轉(zhuǎn)

如果說雙江講的是茶生活的日常,那么鳳慶的茶旅,則是一場歷史的溯源之旅。

這里是中國滇紅茶的發(fā)源地,1938年,紅茶專家馮紹裘以鳳慶大葉種為原料,經(jīng)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四道核心工序,試制出香氣馥郁的滇紅茶。從此,中國紅茶開始跨越山海走向世界。作為“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guān)習(xí)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滇紅茶的制作技藝如今已成為承載時光的非遺瑰寶。

在鳳慶縣小灣鎮(zhèn)錦秀村的茶樹王已有3200年的歷史了,如今依然枝繁葉茂,被譽為活著的化石。它被保護在錦秀茶尊景區(qū)內(nèi),已成為“古樹+文化+旅游”的融合樣板。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沿著茶樹間的棧道走了一圈,一路上會看見不少年輕人穿著漢服在打卡拍照,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這里上一堂茶文化課。講解員說:“以前我們只是種茶賣茶,現(xiàn)在,我們講茶、演茶、‘演’自己?!?/p>

鳳慶,已不再滿足于產(chǎn)好茶,而是在讓這片紅茶的故土,被看見、被體驗、被記住。從錦秀村3200年的古茶樹,到鳳山鎮(zhèn)的紅茶文化旅游線,再到滇紅茶的非遺技藝展演,鳳慶把喝茶變成了一場沉浸式的時光體驗。每年舉辦的茶王節(jié)、滇紅文化節(jié)、親子采茶節(jié),成為了茶旅旺季的流量引擎。

“我們不僅賣茶,還賣一種文化、一種體驗?!币晃徊鑿S負責(zé)人說。

紅茶車間成了打卡地,非遺展演成了直播劇場,研學(xué)線路成了親子家庭的熱門選擇。不少茶藝愛好者專程前來,親手制一罐滇紅、品一段歷史,把這杯從1939年就走出國門的紅茶,重新帶入新時代的日常。每到茶季,來自全國的研學(xué)團、騎行團紛至沓來,還有不少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來此取景直播,把鳳慶的茶旅推上了流量茶山的新賽道,也讓更多人通過紅茶文化,與臨滄這片“故鄉(xiāng)”產(chǎn)生深深聯(lián)結(jié)。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茶園連起山水與人心

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撒馬壩,萬畝茶園順著山勢鋪展,云霧繚繞、林茶相間,有種電影般的遼闊感。誰能想到,這里曾是土司放馬場、抗戰(zhàn)時期的臨時機場,如今卻變身為游客爭相打卡的大地指紋茶園。

撒馬壩的特別之處,在于讓風(fēng)景融入日常,萬畝茶山化身“美與茶”的共生劇場。到了采茶季時,茶農(nóng)會穿上民族服飾邊采茶邊講解,游客能跟拍體驗,還能當場喝上一壺剛摘現(xiàn)泡的茶。

“以前是茶葉采下來才有生意,現(xiàn)在茶還沒采,客人就先來了?!贝迕竦脑?,洋溢著對于變化的驚喜。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返鄉(xiāng)青年黃紹云就是這股變化的見證者。他辭去成都的工作,回村開民宿、辦茶會、做研學(xué)。他說:“下一步要加設(shè)茶文化體驗,讓游客來了不僅能打卡,更能讀懂茶的故事?!?/p>

而耿馬的茶旅圖景,并不止于撒馬壩。

作為傣族佤族自治縣,耿馬得天獨厚的茶園生態(tài)與多元民族文化在這里交織。每年潑水節(jié),茶香混著水花四處飛揚。象腳鼓聲響起時,村民們跳起舞,茶與舞成為節(jié)日里不可或缺的禮數(shù)。人們一邊守護著古樹茶的歲月沉香,一邊把各民族獨有的茶禮代代相傳。在這片土地上,種茶、制茶、喝茶早已不只是農(nóng)活與日常,而是融入節(jié)慶、民俗、待客之道與生活美學(xué)中的一種文化方式。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近年來,耿馬縣在多個鄉(xiāng)鎮(zhèn)試點把茶園變課堂,組織學(xué)生研學(xué)、企業(yè)團建、親子游學(xué)等主題活動,茶山成為了生動的認知空間。而在撒馬壩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嘗試將自家老宅改造成民宿茶院,與本地合作社、茶企聯(lián)合開發(fā)茶藝+住宿+非遺體驗的復(fù)合型產(chǎn)品,帶動了一批新職業(yè)。茶文化解說員、鄉(xiāng)村導(dǎo)覽師、茶藝體驗師,正在這片茶山中成長起來,讓看得見的風(fēng)景真正變成了留得下的鄉(xiāng)愁,走出了“一片茶葉帶活一方產(chǎn)業(yè)”的路徑。

從產(chǎn)茶到“生活方式IP”的躍遷

臨滄的茶旅,不止步于走一圈茶山、品一口好茶的打卡行程,而是一種逐漸長出觸感的新型生活體驗。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原本只為采摘和加工的茶園,如今多了棧道、觀景臺和研學(xué)基地。茶農(nóng)也不再只是埋頭種茶的手藝人,而是能講解茶史、帶你體驗殺青、還會煮茶講故事的生活策展人。

各地的茶山有著自己的“性格”。雙江以勐庫為名,講古樹茶的氣韻;鳳慶主打紅茶記憶,紅磚老屋里藏著民國故事;耿馬則把茶與節(jié)慶、山地、非遺舞蹈揉在一起,哪怕只是匆匆路過,也可能撞上一場茶園音樂節(jié)或一場林間走秀。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品牌也變得更有性格了。不是只標注地名或品類,而是能說出好幾個動人的故事——比如“滇紅印象”的演出背后,是一代代紅茶工的技藝流轉(zhuǎn);“勐庫大葉種”則像一位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老朋友,被列入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也重新走上大眾的茶桌。

更有意思的是,來臨滄扎根的人也在變多。旅居者、寫作者、非遺手藝人,還有拍短視頻的年輕人,在村莊里租下一間老屋,泡茶、寫字、做手工,和當?shù)厝艘黄鸹I辦活動、接待游客,而不少本地青年也開始回鄉(xiāng)。角色的邊界正悄然間打破,大家都成了臨滄生活里的一份子、文化里的一份子,而遇見臨滄的故事也在這山水之間,一點點地醞釀了出來。

如今,臨滄各地的茶山已蛻變?yōu)榧^光、體驗、康養(yǎng)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一片葉子,串聯(lián)起歷史與現(xiàn)代、生態(tài)與產(chǎn)業(yè),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煥發(fā)勃勃生機。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遇見臨滄如回故鄉(xiāng)

如果,你問我為什么“遇見臨滄,如回故鄉(xiāng)?”

或許答案,就藏在那茶香的深處。

臨滄是世界茶樹原產(chǎn)地中心之一,擁有80多萬畝的野生古茶林、24萬畝百年以上古茶園,從昔歸、冰島到白鶯山,每一處茶山都藏有歲月的溫度。

各民族世代以茶為伴,從春日開山祭茶、夏日采青制茶,到秋冬敬茶迎客。

茶,早已是一種流淌在生活里的禮儀、信任與底色。

臨滄人泡茶不講究儀式,卻極有溫度。無論村口火塘上翻滾的粗茶,還是民宿里一盞現(xiàn)炒的滇紅,初嘗時總會透著莫名的熟悉——像小時候炊煙的味道,像家里舊木桌上那杯熱水的溫度。

正因為茶早已融進了人們的生活、融進了這山水的節(jié)奏,臨滄才有了那種“你來便不覺得陌生”的親切感。茶香讓人慢下來、安定下來,也讓人找到了一種被土地包容的歸屬。

所以,遇見臨滄,不是遇見了一座城市,而是遇見一種久違的生活方式——它讓人想留下來,一如回到故鄉(xiāng)那般自在安然。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從一片茶葉到一種活法,臨滄的茶旅融合,從區(qū)域形象的包裝,變成了對未來生活可能性的有力試探。它用一座城市的集體努力,回應(yīng)了當代人對“慢一點、靜下來、活出味道”的深層渴望。

結(jié)束采訪行程最后一天離開時,吉米把他自制的一包白茶塞進我背包里,用流利的中文對我說:“你走之后一定會想念這里的味道的?!?/p>

那味道不是茶的苦甘,而是臨滄的山、村、風(fēng)、人,組合而成的某種松弛與真實。

這是一座讓人想停下來的城市,也是一種值得被看見的新生活方式。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在臨滄的茶香里遇見生活

茶,不再僅僅是農(nóng)產(chǎn)品,它成為了文化體驗的核心、精致旅行的載體。當?shù)厝说纳钜蚵糜味S盈,遠道而來的游客因茶文化而充實,這是一條雙向奔赴、共生共榮的芬芳之路。

臨滄的茶旅融合,正從“發(fā)生”走向“豐盛”。它以茶為媒,以旅為橋,讓人們在山水與人文的交響中,看見了一種更具深度與溫度的“詩和遠方”。這條路,正通往一個更加郁郁蔥蔥的未來。

記者:趙淑萍

來源:臨滄融媒 雙江融媒 鳳慶融媒 耿馬融媒,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梁河:“茶產(chǎn)業(yè)+”多元融合賦能鄉(xiāng)村振興

下一頁:駿馬騰祥,以茶紀歲 七彩云南2026丙午馬年生肖紀念茶隆重上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