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茶山1951年產銷狀況調查

“江外”茶山1951年產銷狀況調查

2閱讀 2024-09-06 07:15 文獻

近周來,本公眾號相繼刊發(fā)《易武同慶號茶莊經營歷史調查》《勐海茶業(yè)及其他工商業(yè)調查》《1951年景洪、勐海茶區(qū)調查報告》《1956年倚邦茶山調查報告》共4篇云南近現(xiàn)代茶業(yè)文獻,原因主要是鑒于上述報告調查時間距今已有大半個世紀,云南興起“茶文化熱”已有30余年,但以上文獻的利用率幾乎為零,為夯實產業(yè)基礎,讓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云南茶史,故借此機會再次廣而告之,并作為此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云南茶業(yè)調查系列史料的終篇。本文調查時間為1951年9月,原件存勐??h檔案館,略有刪改。

一、概況

車佛南(編者注:即今景洪市、勐??h)地處西南國防邊地,居民多屬兄弟民族中的傣、濮滿(布朗)、僾尼(哈尼)族。壩子上有田耕種,山地栽種雜糧,解決了主食外,農民生活開銷主要依靠土產,著名的“普洱茶”和樟腦也產在這地區(qū)。由于車佛南的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很適合種植熱帶農作物,因此車里還植有千株橡膠樹。茶葉與樟腦產量既多,品值也佳,為滇南重要特產之一。

抗日戰(zhàn)爭初期,佛海茶葉暢銷無阻,國外至緬甸、印度、暹羅、南洋、香港一帶,內地遍及滇、黔、康各商業(yè)市鎮(zhèn)。數十年來,佛海城從一個自然經濟的農村,逐漸變成一個西南邊疆的繁榮小鎮(zhèn)。茶農見土產能換回很大的收入,也是樂于種植茶葉的。日寇南進時,由于戰(zhàn)禍侵襲到佛海來,國外交通受阻,內地交通不便,產銷情況大不如前。繼而國民黨93師殘部盤踞車佛南,燒殺搶擄,人民更是慘遭蹂躪,市場冷淡,工商業(yè)停滯,茶農生活凄苦。1950年人民政府曾大力宣傳工商業(yè)政策,鼓勵茶農加工栽培,增產茶量出口,貿易公司帶頭發(fā)動私商收購,私商紛紛大量運往國外,前后約有5000擔,于是,茶農開始露出笑容,但是,茶價依然低賤,無人收購的局面至今未得到根本改變。茶農反映每天一個人出山采十斤二十斤,售出后還不夠一人生活,茶葉采下不賣了,不如砍做燒柴還有價。這反映出的問題確實是嚴重的。為了使問題得到解決,把茶葉情況詳細調查于后,供上級研究處理。

二、茶葉產品種類、產量及分布地區(qū)

(一)產品種類。

茶葉的種類分:

1、細茶:包括春尖茶、谷花茶。

2、中等茶:包括春中茶、梭邊、黑條。

3、粗茶:包括粗茶、春尾、老茶、底茶。

(二)莊口。

由于所銷地區(qū)不同,質量優(yōu)劣不等,行銷的莊口有:

1、圓茶:是上等細茶揉制的。

2、磚茶和牛舌頭茶:也是上等細茶制的。

3、緊莊茶:是細茶作皮、粗茶做心揉制成的。

4、團茶:叫做“三達合”,是大宗貨。

其次就是未經制作的散裝茶,這類也有粗細之分。

(三)產量及分布地區(qū)。

車佛南以勐海地區(qū)為中心,產量最高每年約產10700馱;車里靠佛海邊沿產量也豐富,每年約產4200馱;南嶠稍次,每年約產3200馱;車佛南每年約產18100—30000馱。勐海的分布地區(qū):勐海壩子8500擔、曼襖500擔、勐混1200擔、黑龍?zhí)?00擔、景真1500擔、勐混200擔、勐翁100擔、勐宋300擔、勐滿500擔、南糯山1000擔。


三、產銷季節(jié)性

茶葉的產季:春尖茶在春前出產;春中粗茶在雨季出產;谷花茶在雨季結束9月間出產。一般春前所產的茶葉是細茶,質量較好,可是數量少,每年只產10多萬斤。雨季開始是大宗茶葉出產的季節(jié),這類茶葉的產量伸縮性很大,能夠推銷產量即可提高,因茶葉多采就可以產得多,少采就只能出一點點。農歷9月谷冒穗時產的谷花茶質量上較春尖更高一等,是茶中最優(yōu)良的品種,生產數量比春尖還少,年產量還不足10萬斤。

四、銷路市場情況

銷量最高是在戰(zhàn)前(1936年)前后三年間,茶葉每年產量達20000—25000擔,戰(zhàn)后(1945年)每年15000擔,解放后(1950年)銷量已降低到8500擔。在全部銷量中以緊茶最著,占全產量的85%;其次是圓茶占15%。

茶葉銷路向來是經過境外市場,銷往西藏、南洋。占85%的緊茶,幾乎全部經過緬甸、印度再轉入西藏;占15%的圓茶,經緬甸、泰國,以仰光、曼谷兩地為集散地,銷南洋、香港,北至士耳其。據說,以前有一兩年我西藏藏族同胞曾親自到過佛海馱茶,只因途程太遠,交通不便,以后就沒有來了。1950年我貿易公司曾收購2000余擔運往下關銷售,但運費太高,很不劃算。

國內集散地是以佛海為中心,轉運站是滇西的下關和麗江再入藏,向外的轉運站是緬甸的景棟,然后銷往仰光、加爾各答、加倫堡,由印度人收購轉銷西藏。另外經泰國曼谷銷香港入廣州市場,或銷于新加坡及南洋一帶。


五、價格比率與外匯入超比率

(一)散茶價格。

從茶農手里收購的茶葉有以下幾種:細茶過去最高到每斤4000元,最低每斤1250元,目前最高價格每斤2000元,最低1200元;中茶最高每斤700元,最低500元。細茶每百斤18萬元,中茶每百斤5萬元,粗茶每百斤3萬元。

(二)戰(zhàn)前、戰(zhàn)后圓茶價格比率。

戰(zhàn)前緊茶在印度售價每百斤90盾盧比,圓茶在緬甸仰光售價每包(約50斤)90盾盧比。戰(zhàn)后緊茶在仰光售價每百斤115盾盧比,圓茶在仰光售價每百廳150盾。到解放時,緊茶在景棟售價每百斤60盾,圓茶在景棟售價每百斤120盾。

(三)戰(zhàn)前、戰(zhàn)后(1936年—1945年—1950年)對外貿易的外匯收入。

戰(zhàn)前(1936年)每年最高出口3萬擔茶,換回半開300萬元以上,合人民幣100多億元,除用去批費37億元,收入總計在70多億元。戰(zhàn)后出口茶葉每年最高15000多擔,可換回外匯98萬元,合人民幣49-50億元,除去批費19億,收入總計在30億元左右。解放后(1950年)僅出口4000-5000擔茶,換半開20多萬,合人民幣10億以上,除用批費4億,總計收入是6億多人民幣。

茶號增減比率統(tǒng)計表,公司經營情況,戰(zhàn)前、戰(zhàn)后各茶號名稱、茶灶、歇業(yè)開業(yè)見表1。

表1戰(zhàn)前、戰(zhàn)后各茶號統(tǒng)計表


(四)茶號增減情況。

戰(zhàn)前有公司、茶商24家,茶灶37盤,銷茶約26400擔;戰(zhàn)后減低到茶號16家,茶灶20盤,銷茶15000多擔;解放后(1950年)茶號減至8家,茶灶僅15盤,做茶500多馱。

附注:1950年茶葉產銷量約5000擔,加上舊存貨3000擔左右,總計是8000擔,除了貿易公司銷內地3000擔外,其余部分都是銷國外景棟市場。

六、交通

(一)緬印線。

大隊茶葉出口都是從佛海起,用馬馱到景棟,景棟用汽車運到棟幾(洞己),棟幾乘火車載至仰光,再由仰光用輪船運加爾各答,轉加倫堡,進入西藏。

大隊茶葉出口都是從佛海起,用馬馱到景棟,景棟用汽車運到棟幾(洞己),棟幾乘火車載至仰光,再由仰光用輪船運加爾各答,轉加倫堡,進入西藏。

表2緬印線運輸價格表

緬甸交通曾一度阻塞,景棟至仰光陸路不通,茶葉輸出僅靠空運(每包50斤),運費10萬元。

(二)緬泰線。

除了大部份緊茶往緬印線運銷外,磚茶又常出緬泰線。這是從景棟分運的,景棟到密賽,密賽到南邦,由南邦日夜乘火車即抵曼谷。景棟至密賽汽車運費每馱1萬元,密賽至南邦汽車每擔1萬元,南邦至曼谷火車2萬元,曼谷出海至香港、南洋交通便利,運費更低。

表3緬泰線運輸價格表

(三)內地交通。

內地有兩條交通:一是向下關去;二是向昆明去。佛海至寧洱馬腳是14萬元,寧洱至彌渡馬腳15萬元,彌渡至下關汽車5萬元,下關至麗江馬腳9萬元;又寧洱至石屏馬腳20萬元,石屏至昆明火車(二等)17萬元。

表4內地交通運輸價格表

七、茶葉包裝費、批費

茶葉需要筍葉、籃皮、篾子、揉工。

(一)需要糯筍葉10萬斤,產于車里南糯山,每百斤價4萬元,約總計要4千萬元;大筍葉170萬片,產于勐阿、勐翁,每百片1500元,總計需2500萬元。

(二)需要籃皮3萬對,產于車里濮滿族、曼牙壩傣族,每對650元,總計需4400萬元。

(三)篾子28萬根(每擔需110根),產于曼勤,總計約50萬元;藤篾子30多萬根,包裝需要柴火等,統(tǒng)計47萬元;包工工資需370萬元;掃葉工計100萬元;揉茶師傅4人,每天45000元;打雜工3人,每人每天5000元;每天可以做出茶葉8擔。這是產銷量最低時期,按3萬擔所需要的批費、包裝費數字。

來源:茶業(yè)研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經典再啟 中茶老茶頭 三年陳普洱茶(熟茶)散茶

下一頁:瀾滄古茶景邁山的春天,該是001味的

相關閱讀

茶友網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