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七年寶背后的時光味道

老白茶:七年寶背后的時光味道

9閱讀 2019-04-01 05:42 文化


《解密白茶:從入門到精通》第五講:

今天我們來聊聊老白茶,軍利老師用了一個非常“網(wǎng)紅”的字眼,叫做時間的味道。在六大茶類當中,與老百茶有著異曲同工奧秘的還有陳年普洱和陳年黑茶,那么,為什么老百茶會重新煥發(fā)生機,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呢?

是因為“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這個說法嗎?軍利老師今天就來和大家解析一下,老白茶的魅力之源。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要來了解一下,茶葉品質的構成要素。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軍利老師給大家繪制了一張圖,這張圖叫做《茶葉品質構成金字塔示意圖》。



軍利老師用了一個金字塔模型來表示茶葉品質,這個品質構成分為兩大部分,即自然品質和增益品質。自然品質是整個茶葉品質的基礎,它包含了茶樹的品種特性、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茶樹的栽培特性三個層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品種、山場、管理,這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所有茶類的品質源頭就在這里,沒有好的原料,一定做不出高品質的茶葉。



第二大部分,叫做增益品質,是指通過加工過程、工藝來使得茶葉品質定型、增加,以及在包裝儲藏過程中,由時間賦予茶葉的品質變化帶來的增長因素。這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茶葉品質的生成,是茶葉品質、風味形成的關鍵因素。



好茶,一定是好山場、好原料、好工藝等多種因素優(yōu)勢疊加的過程,而如果只有好的原料,沒有好的工藝,做出的茶葉品質也不一定好,所以,一定是自然品質和增益品質相加的結果。老白茶的魅力來源就在于此。



上一講當中,我們詳細解讀了白茶的加工工藝,我們會發(fā)現(xiàn),白茶的整個加工過程,是最接近自然的,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白茶的自然之味,因此,在新白茶的層面,在品質構成當中,自然品質和增益品質中的工藝,就是構成白茶品質的決定因素,而時間和包裝、貯藏方式對于品質的影響就相對較小。而到了老白茶的價段,貯藏方式和年限對于白茶品質的影響占比就會變得很大,這就是老茶的魅力。那么,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或者說,在白茶逐步變老的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增益了老白茶的品質呢?





軍利老師從三個方面來予以解讀。第一個方面,自然品質依然十分關鍵,沒有好的原料,沒有好的山場,茶葉中的內涵物質就會相對較少,相對而言,春茶品質總體優(yōu)于夏秋茶,正是這個原因,白茶也一樣,陳放過程中,內涵物質含量越豐富的茶品,陳放后的轉化也越充分。


具體來講,老白茶的陳化過程是一個茶葉在時間長河里,進行復雜化學變化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茶葉中多種化學成分的氧化、分解的過程,比如茶多酚、氨基酸、葉綠素、維生素、茶多糖以及多種香氣成分的變化。




第二個方面,增益品質部分的工藝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不同的工藝條件,加工而成的茶葉內涵物質會有明顯的不同。2001年,湖南農業(yè)大學楊偉麗教授等采有同地點、同品種、同嫩度的鮮葉,同時加工成六種茶類的茶樣,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差異,結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兒茶素總量以綠茶中最高,紅茶中最低。氨基酸、黃酮類和可溶性糧,則以白茶含量最多,紅茶最少。




白茶由于其自然的制作工藝,保留了豐富的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中,其存放的過程,是一個活性轉化的過程,轉化生成的物質,具有出色的藥理和保健作用。



第三個方面,就是我們要說的時間,白茶陳放的方式和時間長短,決定了茶葉中內含物質變化的比例、轉化的充分程度,所以不同年份、不同貯藏環(huán)境、不同地域陳放的白茶會有差別比較大的口感和香氣表現(xiàn)。簡單講,就是在空間和時間的作用下,老白茶在逐步轉化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帶給我們完全不同的體驗,而變化中的體驗,也是很多人喜歡自己收藏白茶、品味白茶的原因。


那么,白茶當中究竟有哪些物質發(fā)生了變化,帶給了我們更有價值的體驗呢?

接下來,軍利老師就給大家詳細說一說。


我們知道,茶葉滋味、香氣、湯色的變化與茶多酚的變化最為密切,茶多酚含量的多少決定著茶湯的湯色、滋味、濃度。白茶在貯藏過程中茶多酚繼續(xù)氧化、聚合形成茶黃素與茶紅素,進而成為褐色素,使茶湯色加深、變暗紅。


茶葉中的氨基酸會與茶多酚類自動氧化的產(chǎn)物結合生成暗色的聚合物,致使茶葉既失去收斂性,也喪失新茶特有的鮮爽度,而決定茶葉鮮爽度的主要成分就是氨基酸,氨基酸又大多集中于嫩梢中,老葉含量較低,因此,級別越高的新茶,氨基酸含量就越多。




白茶中的咖啡堿、兒茶素、可溶性糖的含量會隨著時間拉長,會逐漸減少,而黃酮類物質、茶多糖的含量則會逐步增加。福建農林大學周瓊瓊博士研究了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結果表明,成品白茶在儲藏過程中,其主要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黃酮類等物質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具有較強的清除自由基功能的黃酮類化合物,在陳年白茶中的含量遠高于新茶。陳年白茶中黃酮類含量較新茶中高,這為民間俗語“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與理論支撐。





不同年份白茶的黃酮類物質變化


周博士對比了當年新茶、陳1年茶、陳3年茶和陳20年茶,不同年份白茶中,黃酮含量明顯不同。黃酮類物質是茶多酚的重要成分,主要是黃酮醇及苷類,約占茶葉干物質的3~4%,對茶葉感官品質、生理開車能等起著重要作用。陳年白茶黃酮含量比當年白茶的含量高,陳20年白茶的黃酮含量顯著高于其它年份的白茶,達到13.26mg/g,是當年新白茶含量的2.34倍。黃酮類化合物具體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還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和降血脂等多種生物活性,是茶葉發(fā)揮保健作用的重要功能成分。




茶多酚的含量變化


通過比同年份白茶中茶多酚總量、氨基酸總量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白茶具有相對較低的多酚總量和較高的氨基酸總量,這是白茶滋味淡雅清醇、經(jīng)久耐泡的主要原因。隨著白茶貯藏年份的延長,由于茶多酚類的氧化,其中具有澀味和收斂性的酯型兒茶素含量大幅降低,生成茶黃素和茶紅素,茶黃素是茶葉中色澤橙紅、具有收斂性的一類色素,是茶湯色“亮”的主要成分,是滋味強度和鮮度的重要成分,同時也是形成茶湯“金圈”的主要物質,在紅茶中的表現(xiàn)更為明顯;茶紅素影響茶湯濃度,具有甜醇、酸味,茶黃素和茶紅素等物質,共同造就了陳年白茶更加醇和回甘的口感。




氨基酸的含量變化


氨基酸是構成白茶鮮爽味和香氣的重要成分,例如茶氨酸具有甜鮮滋味和焦糖香,苯丙氨酸具有玫瑰香味,丙氨酸具有花香味,谷氨酸具有鮮爽味。研究表明,儲存年份較短時,白茶中氨基酸總量的含量差異不明顯,年份較久遠時,氨基酸含量極顯著下降。新茶中氨基酸含量是陳20年白茶中氨基酸含量的12倍,其原因可能是氨基酸在茶葉存放過程中會發(fā)生轉化、聚合或降解,轉化成揮發(fā)性的醛或其他產(chǎn)物,形成茶葉香氣;并與多酚類的自動氧化產(chǎn)生醌類物質結合形成暗色聚合物,生成色素類物質,從而造成氨基酸含量下降。因此,在茶葉審評中,陳年白茶香氣以成熟的果香、棗香為主,而新茶以清爽花香為主。



不同年份白茶中咖啡堿含量變化


咖啡堿是茶葉重要的滋味物質,其與茶黃素以氫鍵締合后形成的復合物具有鮮爽味,因此茶葉咖啡堿含量也常被看作是葉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儲藏年份的變化,咖啡堿含量在各年度間有所波動,但變化范圍很小,這與咖啡堿的化學性質有關??Х葔A是嘌呤堿雜環(huán)化合物,具有環(huán)狀結構而比較穩(wěn)定,在六大類茶的成分比較中,咖啡堿含量相對于其他成分較穩(wěn)定。





可溶性糖的變化


可溶性糖是構成白茶茶湯滋味和粘稠度的重要物質,茶葉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單糖和雙糖,是組成茶湯“甘甜”滋味的最主要物質之一。不同年份白茶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在1.96%~2.76%之間,含量差異不明顯,說明可溶性糖比較穩(wěn)定,不易發(fā)生變化,從而保證不論是新茶還是老白茶,都有醇厚甘甜的特性。



從內含物質轉化的角度來看,白茶隨著陳化時間的拉長,部分有益成分會逐步增加,陳放六七年之后,會呈現(xiàn)為棗香、藥香、蘭香等等一系列讓人舒適的香氣特點,好的陳年白茶湯色如琥珀,鮮艷、油亮,其滋味醇厚飽滿,入口也更加順滑,甜度、粘稠度也會逐漸增加。經(jīng)歷時間的歷練,老白茶幻化出迷人優(yōu)雅的陳韻,正是由于時間賦予了老白茶這些豐富多元的變化,才使得一些人對收藏老白茶產(chǎn)生了濃郁的興趣,伴隨著白茶的逐步陳化,可以同步欣賞到白茶的變化特點,由于白茶的增值特征,也有一些藏家看好老白茶的收藏價值,還有更多的人相信老白茶的營養(yǎng)保健價值,等等,這些都是越來越多的人愛上白茶,愛上老白茶的重要原因。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著你一起慢慢變老。老白茶正是這樣的一個生人伴侶,可以一邊品味,一邊悠享時光,收獲健康。一杯茶的生活,到了這種增界,當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老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防過敏、去火的功效更加明顯,至今,仍有一些藥房里售賣陳年白茶,作為清熱解毒的良藥。


那么,白茶尤其是老白茶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嗎?這里面有沒有虛假或夸大的成分?


請聽下回:

白茶的功效:亦茶亦藥的草木精華


參考資料:

1.周瓊瓊等,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食品工藝科技,2014(9),351-354;

2.高力,劉通訊,不同年份普洱茶兒茶素等組成及含量變化研究,食品工業(yè),2013(8);175-178;

3.宛曉春主編,《茶葉生物化學》,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

4.鐘興剛等,茶葉黃酮類化合物對羥自由基清除實現(xiàn)抗氧化功能研究,茶葉通訊,2009(4):16-18;

5.袁弟順編著,《中國白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6.葉乃興主編,《白茶,科學技術與市場》,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

上一頁:貴州省茶葉學會40周年紀念專家座談暨 “黔茶杯”實用技術交流

下一頁:普洱茶投資分析:腦洞大開 老班章多少一片才會暢銷

相關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