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古典書城
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飯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難卻盛情,就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不勝酒力者而所行的禮節(jié)。
那么“以茶代酒”,這句話是怎么產生的呢?
據(jù)《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為“以茶代酒”之典故。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于子孫亮,后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的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立時,撫恤人民、開倉賑貧,后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于酒色,從而民心喪失。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guī)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
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而難堪。
從“以茶代酒”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由于韋曜并不能喝酒,但又必須履行端杯的形式,因此,采取了這種折中的辦法。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過度飲酒都容易讓人失去控制,導致酒后誤事;而對于茶來說,則會讓人的心靜下來。
“酒”和“茶”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社交方式,酒是幾分豪爽和義氣,茶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輕松自然。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情況下,更應該努力地借用喝茶的方式交往,用平常、平凡、平靜的心去對待浮躁的人與社會,將是人際交往的另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