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椽教授的相識,緣于我的老師戈佩貞,她是陳椽教授的學(xué)生。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1974年),在六曲(曬布巖下)的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工作時與陳椽教授的第一次見面,至今記憶猶新。
因為有了共同話題--武夷巖茶,我與陳椽教授成了忘年交,我們之間沒有身份、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關(guān)于茶,特別是武夷巖茶,我們沒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經(jīng)常電話溝通、書信交流,或是見面切磋,這種武夷茶緣延續(xù)二十五年(直到陳椽教授去世)。
陳椽教授對茶的認真執(zhí)著讓我感動,對新一代茶人、茶企的呵護照顧提攜至今回想起都是暖意融融。
以下簡述陳椽教授在武夷山與茶相關(guān)的幾件事,粗略概括不足以表述。
一、真切的關(guān)注武夷巖茶的發(fā)展。
1981年陳椽教授來到武夷山,親自觀察武夷山御茶園新種的名叢、單叢觀察園,并予以肯定和鼓勵。1993年已經(jīng)八十多高齡的陳椽教授,專門為第三屆“武夷巖茶節(jié)”寫了一篇《武夷巖茶四起永不落》的文章,約八千字。對武夷巖茶寄予厚望。
二、鼓勵武夷巖茶的創(chuàng)新。
當時崇安縣茶葉研究所創(chuàng)新開發(fā)大紅袍商品茶,陳椽教授得知后為武夷巖茶題寫“大紅袍”八三茶人(1990年),在八十年代茶科所積極推廣肉桂這一優(yōu)良品種,陳椽教授為我題寫“極品肉桂”,“武夷巖茶金觀音”。在1996年我退休后想研究武夷巖茶的緊壓茶工藝,陳椽教授鼓勵我,為我寫了“武夷巖茶大紅袍茶磚”(1996.10.11)。
三、關(guān)注武夷山企業(yè)的發(fā)展。
為許多茶企題名,如:“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武夷山市北斗巖茶研究所”、“武夷山市實驗茶場”、“武夷天一茶苑”等等。
四、在關(guān)于茶葉技藝制作方面不恥下問,虛心接受新觀點。
萎凋溫度,許多教科書上都提到萎凋溫度在40℃左右,我向他介紹新創(chuàng)的萎凋機溫度可達80℃以上(炭火加溫),即在全程動態(tài)條件下可以提高溫度......他虛心接受,并說以后可以加以說明。
六、善于聽取茶人意見。
1987年,我到合肥拜訪陳椽教授,其間準備好請教陳椽教授對武夷巖茶,巖韻的看法,當我說到巖茶中最常用的二個字“巖韻”尚未說出口,陳教授就脫口而出說是“巖韻”,此時我心中頓感欽佩。當我問到怎樣解讀“巖韻”時,本意是請教,沒想到陳教授就接著說,你自己說說看法,這一下真有點意想不到,但又不好不說,這樣只好在教授面前當一回“考生”——面試,接著我只好把我對“巖韻”的看法一五一十的說出來,這期間,陳教授只聽不說,等我說完后,他也未表可否?只是說你好好把它整理出來投稿發(fā)表,也可以寄給我,在安徽茶葉刊物上發(fā)表。
當時寫作對我而言是我的軟肋,回來后我又不在茶葉研究所工作,也就不了了之。但從那以后,我在介紹巖茶特色時,就用了“品種的武夷地土香”。?
陳椽教授與我亦師亦友,他的和藹、平易近人、循循善誘……
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在引導(dǎo)著我。
所有原創(chuàng)文章,言論僅代表本人。
本刊轉(zhuǎn)載文章及圖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關(guān)注“竹緣堂名茶”微信公眾號,帶您感受巖茶的個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