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的上千年歷史中,涌現了無數茶學家,他們同勞動人民一起創(chuàng)造了豐富絢麗的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獨樹一幟,影響深遠,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間到了20世紀,在1988年,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茶業(yè)卷》中,中國茶學界公推出20世紀的十大茶學家,這十大茶學家就是我們所說的“二十世紀中國十大茶學家”。他們分別是吳覺農、胡浩川、馮紹裘、蔣蕓生、方翰周、王澤農、陳椽、莊晚芳、李聯標、張?zhí)旄?。今天,讓我們一起對吳覺農老先生的生平事跡進行一次回顧。
少年:出身農家,立志“覺農”
吳覺農(1897——1989),著名農學家、農業(yè)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茶業(yè)的奠基人。著作甚豐,所著《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被譽為當代“茶圣”。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yè)專業(yè)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chuàng)了茶葉研究所,為發(fā)展我國茶葉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
原名吳榮堂,生于浙江省上虞豐惠鎮(zhèn),自幼家境貧寒,從小就體會到農民的疾苦。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形勢風云突變,維新變法失敗,辛亥革命興起,有志之士正探索一條追求民主與科學、追求真理的救國之路。少年時代的吳覺農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農民問題,遂改名“覺農”表示自己振興農業(yè)的決心。
青年:思想進步,抗議暴政
1919年吳覺農公費留學日本,在靜岡茶葉試驗場學習期間,撰寫了兩篇在當時頗有影響力的論文《茶樹原產地考》、《中國茶業(yè)改革方準》。在留日期間,他認識了后來成為其妻子的陳宣昭女士(后來成為我國早期的蠶桑專家)。
吳覺農和胡愈之是同鄉(xiāng)、同學,自幼來往密切。二十年代初期留學日本時,吳覺農認識了夏衍(沈端先)。通過胡愈之、夏衍等人,吳覺農認識了許多進步文化人士,并與他們成為一生的朋友。
1925年12月吳覺農與陳宣昭女士結婚,兩人一起切磋一些社會問題和專業(yè)問題,并在《東方雜志》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1926年吳覺農與胡愈之、章錫琛等人開創(chuàng)“開明書店”,凝聚了當時很大一部分進步文化人士,如沈雁冰、巴金、夏衍、王任叔、葉圣陶、夏丐尊等都為開明書店譯書、撰文或擔任編輯,其出版物鼓舞了大批知識青年。1927年吳覺農、胡愈之、鄭振鐸等七人聯名抗議國民黨在上海制造的“四一二”暴行。周恩來稱贊這一行動為?“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大無畏的壯舉。”
在這一時期,他擔任了當時農學界的學術組織“中華農學會”的司庫和總干事,辦公地址就設在上海寶山路三德里他的家里。由此他與中國農學界的前輩陳嶸、許璇、梁希、鄒秉文及許多后起之秀,建立了更廣泛深入的聯系。
1922年他寫的《中國的農民問題》與肖楚女的文章同編入《中國農民問題研究》,為毛澤東同志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采用為培訓教材。由于他的建議,1926年農學會年會在國共合作的革命中心廣州召開,并得到廣州政府的支持。毛澤東曾到會講話。
從日本回國后吳覺農曾擔任過上海市園林試驗場場長,浙江省建設廳合作事業(yè)管理室主任等職。1931年他應邀負責上海檢驗局檢驗工作,他創(chuàng)建了產地體驗處,制定了一整套的檢驗標準、細則與實施方法,為我國制定了第一部出口茶檢驗法典。實業(yè)部于1931年6月20日頒布了該法令。
壯年:抗日圖存,振興農業(yè)
“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上海各界救國會,與沈鈞儒、鄒韜奮、沙千里等七君子有緊密聯系。并曾營救在南京被捕的救國會重要成員孫曉邨、曹孟君。
1933年同陳翰笙、薛暮橋、錢俊瑞、孫冶方、王寅生等人組織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選陳翰笙為理事長,吳覺農為副理事長。日常工作負責人是薛暮橋。會內建立黨的秘密小組,發(fā)行《中國農村》月刊。該刊發(fā)表了大量農村調查資料,并與各種歪曲中國農村情況的謬論進行論戰(zhàn),響應黨的團結抗日的主張。當研究會受到迫害時,常由吳覺農以農學家的身份出面周旋。如1936年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勒令《中國農村》???,他挺身而出向市黨部書記長潘公展據理力爭,使刊物得以恢復出版。該會一直堅持到新中國成立,完成歷史任務后才宣布解散。
舊中國茶葉生產相對落后,栽培、制造粗放,為進一步了解產茶國和銷茶國的生產和出口進口情況,1935年吳覺農去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尼、日本、英國、蘇聯等國進行考察,回國后寫了《印度錫蘭之茶業(yè)》、《荷印之茶業(yè)》等調查報告,對我國茶業(yè)復興和開發(fā)起了很大影響。
抗戰(zhàn)開始,吳覺農帶領一批年輕的茶葉工作者,去三界茶埸準備一面輔助茶農搞生產,一面發(fā)動當地的游擊戰(zhàn),但為環(huán)境所不容。這時他得到武漢貿易委員會鄒秉文電邀,即帶領一批茶人去武漢著手籌備對蘇易貨(以茶交換抗戰(zhàn)軍火)。雙方達成協(xié)議.在香港與蘇方交易.同時他在東南和西南各省茶區(qū)設立機構,實行茶葉統(tǒng)購統(tǒng)銷.一度使我國出口茶葉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為了適應形勢,培養(yǎng)茶葉生產和貿易的專業(yè)人才,1940年在吳覺農的提議下,得到復旦大學的領導孫寒冰的支持,在重慶復旦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所高等院校的茶葉系,吳覺農自任系主任兼教授。授課的還有經濟學家畢相輝,農業(yè)化學家王澤農等,培養(yǎng)出一大批茶葉專業(yè)技術人才,從此茶葉高等教育不斷發(fā)展。建國后,安徽農大、浙江農大、四川農大、湖南農大、華南農大等院校均先后設立了茶葉系。
抗戰(zhàn)中期,特別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茶葉外銷的通路被阻斷,吳覺農為了茶葉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1941年10月到福建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他擔任所長,邀請了許多專家、學者,如蔣云生、葉元鼎、朱剛夫、王澤農、葉作舟等展開茶樹栽培、機械制造、茶葉化學分析及茶葉貿易史等項研究。為了防止因外貿中斷,茶葉無人采摘,以至茶樹老化,于是發(fā)動茶樹更新運動,由政府向農民發(fā)放更新貸款。
抗戰(zhàn)勝利后,茶葉研究所得到卻是一張撤消令,吳覺農攜家回到上海,政府大員忙于“劫收”,對茶葉毫不重視。吳覺農受孫曉村邀請擔任興華茶葉公司總經理,孫任副總經理。因國民黨外匯政策不合理,公司經營失敗。吳覺農夫婦又在上海和馮和法經營之江機械制茶公司,翻譯出版了《茶葉全書》。這一時期他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政治活動上。
中年: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
皖南事變前后,國民黨反動派加緊反共,1941年吳覺農參加了王昆侖、王炳南、許寶駒、陽翰笙、屈武等人發(fā)起的“中國民主革命同盟”這一非公開的組織,由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和關注,對團結和影響國民黨軍政界上層人士聯合抗日起了積極作用??箲?zhàn)勝利后,吳覺農是該同盟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46年蔣介石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中共談判代表團撤回延安前,周恩來召集王昆侖、金仲華、閔剛侯、吳覺農指示該同盟工作。上海解放前吳覺農還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推動上??茀f(xié)團結科技人員;掩護黨在上海的經濟、文化組織,合眾貿易公司、國際經濟新聞社;營救被捕的張錫昌、陳四維等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聯絡馬寅初、梁希、竺可楨、茅以升等知名人士免遭國民黨挾劫;策動國民黨京滬衛(wèi)戍司令湯恩伯起義(未成功)。
1949年吳覺農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和開國大典。建國后他任農業(yè)部副部長兼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在農業(yè)部任職期間,他經常深入基層,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1949年由農業(yè)部吳覺農與貿易部副部長姚依林商定成立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這是建國后國家設立的第一個進出口公司,他兼任總經理,商訂了生產和國內外銷售的通盤規(guī)劃,并建立了各省的分支機構,逐步實施。他還積極推動茶葉生產、制茶合作化;大力開辟新式茶園,改造老茶園;實行機械化制茶;創(chuàng)辦國營精制茶廠;提倡在西南茶區(qū)大規(guī)模發(fā)展優(yōu)質紅茶,為國家創(chuàng)匯。
建國初期,吳覺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951年吳覺農參加中國人民第二界赴朝慰問團,任中央分團團長,去朝鮮前線慰問志愿軍指戰(zhàn)員。1951年與冀朝鼎去丹麥哥本哈根參加國際經濟會議籌備會。同年與郭沫若、茅盾、蕭三、吳耀宗等人去維也納出席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
1955年與茅以升、陳翰伯、范若愚等人參加中國科普代表團訪問蘇聯。1956年3月參加由陳毅率領的中央代表團出席4月22日在拉薩舉行的西藏自治區(qū)籌委會成立大會,任分團團長,代表各民主黨派在自治區(qū)籌備大會上發(fā)言。任全國政協(xié)付秘書長時期,他先后負責科技、文史組、政協(xié)會刊等方面工作。
“四人幫”被粉碎,黨的實事求是路線、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得以實現,吳覺農精神振奮,積極參加各種調研活動,特別是有關茶的活動,他一生都十分重視教育與科研,他建立了高等學校第一個茶葉系,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茶科所。晚年他依舊注重教育與科研,他著書、立說,與他的學生們一起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嚴謹的治學學風,終于在生前完成了《茶經述評》,為后代茶人留下了一份寶貴財富。
《茶經述評》是吳覺農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當今研究《茶經》最權威的著作?!恫杞浭鲈u》出版之際,陸定一特地為之作序,他說:“吳覺農先生的《茶經述評》就是‘20世紀的新《茶經》’,吳覺農先生畢生從事茶業(yè),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態(tài)度嚴謹,目光遠大,剛直不阿。如果說陸羽是‘茶神’,那末說吳覺農先生是當代中國的‘茶圣’,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边@也是吳覺農被譽為當代“茶圣”的由來。很顯然,吳覺農得到了茶界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晚年:不遺余力弘揚中國茶文化
吳覺農一生廣交朋友,團結同志,追求進步,為祖國農業(yè)發(fā)展、經濟振興、茶業(yè)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年與胡愈之、楊賢江、夏衍等文化界人士交往密切;30年代結交陳翰笙、錢俊瑞、薛暮橋、孫冶方等經濟學家;農業(yè)界的老前輩如陳嶸、許叔礬、梁希等也是他的好友并是中華農學會的老會員。他熱愛生活,興趣廣泛,除讀、寫茶葉文章外,還愛讀書、看報、聽音樂、下棋、打橋牌、彈琴,還特別愛好體育。
1987年4月,中國茶葉學會在北京為吳覺農90壽辰和從事茶葉工作70周年舉行慶祝大會。與會人員對吳老一生為中國茶葉事業(yè)作出的豐功偉績給予高度評價。各地茶界團體、茶人也向他祝壽。外經貿部長鄭拓彬,農業(yè)部長何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起孟以及外國朋友也都為他祝壽。
吳覺農晚年不遺余力弘揚中國茶文化,他倡議籌建中國茶葉博物館,并為中國茶葉博物館題詞。他一生中最后參加的大型茶文化活動是1989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
1989年10月28日,吳覺農因病在北京逝世。人民日報發(fā)布了吳覺農逝世的消息。中央電視臺播放了追悼會實況。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鄧穎超、田紀云、薄一波、丁關根、陸定一、習仲勛等都送去了花圈。他生前各界好友也都送了花圈。國家領導人姚依林、錢正英、周培源、趙樸初、孫曉村、費孝通、經叔平等親來悼唁。
吳覺農去世后,他的同事、學生們在繼續(xù)完成他未盡的茶葉事業(yè)。1990年吳覺農墓碑落成儀式在浙江上虞舉行。在他生長、工作過的地方,茶人為了紀念他雕刻了他的塑像。如中國茶葉博物館、三界茶廠、他的家鄉(xiāng)上虞、上海宋園等。經過茶界及各界人士的倡議,并得到吳老故鄉(xiāng)上虞市黨和政府的支持。“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于2001年5月21日在浙江省上虞市成立。全國各地茶界人士云集此地,紛紛表示要在吳老奠定的現代茶葉事業(yè)的基礎上,繼續(xù)開拓前進。
結語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繼承和發(fā)揚吳覺農的茶學思想是我們當代茶人的重任,他的愛國、奉獻、務實、創(chuàng)新精神和為振興華茶奮斗終身的茶人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請與我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