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故宮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開啟一場文化“茶”旅

走進故宮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開啟一場文化“茶”旅

5閱讀 2023-09-13 09:19 行業(yè)

“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對于弘揚中國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故宮博物院近期舉辦“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覽形式,展現(xiàn)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豐富。

以茶載道,闡釋崇尚和諧的中華“茶文化”。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匯集國內(nèi)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代表性藏品,展品總數(shù)達555件(組),以鮮明的主題、宏大的規(guī)模,立體展現(xiàn)穿越歷史、連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華茶文明。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傳說神農(nóng)時代,中國人已經(jīng)認識并利用茶。對于“茶文化”感興趣的網(wǎng)友,請跟隨新華網(wǎng)文化書畫頻道一起,從此次展出的第一件展品——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6000年的人工種植茶樹根,開啟一場文化“茶”旅。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6000年的人工種植茶樹根 新華網(wǎng) 邢賀揚 攝

這組新石器時代的人工種植茶樹根展品,它們以樹木根須的樣子集中出土于三片各1平方米左右、具有人工開挖痕跡的淺坑里。每片約有20根左右根須組成,隨機散落。根須粗細不一,長的有10多厘米,短的5厘米左右。它們中有些因為保存位置地下水位的原因,根須已很難提取。這些樹根分多次由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以及德國等地的研究機構做過碳十四測年、木材切片后的樹木解剖鑒定、樹根中的茶氨酸含量技術分析等,根據(jù)實驗結果,基本可確定屬于山茶屬樹根中綠茶茶樹的根須。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中茶樹根的發(fā)現(xiàn),把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


展覽現(xiàn)場 新華網(wǎng) 邢賀揚 攝

本展覽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立體地展現(xiàn)中華文明以茶為媒,交融互鑒的發(fā)展歷程。展覽共分四個單元,而人工種植茶樹根所在的第一單元“茶出中國”,通過考古出土和清宮舊藏的茶葉遺存、外銷畫、器物組合等,展示數(shù)千年間,種茶技術的提升和備茶方法的變化,以及茶在國家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荼埦”銘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華網(wǎng) 邢賀揚 攝

“茶”原寫作“荼”?!拜薄庇泻芏嗪x,《說文解字》:“荼,苦菜也”,為茶之一種。唐玄宗《開元文字音義》中,將含義為茶的“荼”改為“茶”,延用至今。宋人徐鉉等注《說文解字》稱荼“此即今之茶字”。


戰(zhàn)國山東鄒城邾國故城西崗墓地一號戰(zhàn)國墓出土發(fā)現(xiàn)茶葉遺存的原始瓷碗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戰(zhàn)國墓出土的茶碗與距今約2400年的經(jīng)過煮(泡)的茶葉遺存,經(jīng)科技檢測確定為煮(泡)后留下的茶葉殘渣,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飲茶實物證據(jù)。自漢代以來,關于茶的認知和制備方法日趨多樣,逐步形成食茶、煎茶、點茶、煮茶和泡茶等備茶方法,飲茶逐漸成為超越生活的藝術體驗。


唐托盞侍女三人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第二單元為“茶道尚和”,展品匯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著名書畫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國茶道的核心內(nèi)容。


前:《茶經(jīng)》唐陸羽撰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竹素園刻本國家圖書館

后:青釉人像執(zhí)壺宋(960-1279年)故宮博物院

新華網(wǎng) 邢賀揚 攝

茶承載著藝術生活,更蘊含和、融之道。在長期與茶相關的實踐中,人們把對自然、人生、國家和宇宙的思考融入其中,形成精深的茶道。備茶時對茶、器具、方法的研究,品茗時對飲茶環(huán)境的追求,都貫穿了“和”的價值認同。

古人對茶的認識,從實踐中提煉出理論。歷代茶人寫作的茶書、茶文,是對茶理論的直接記載,茶詩、茶畫、茶具等也反映了理論的多方面內(nèi)容。不同時期的茶理論各具時代特征,而它們的核心內(nèi)容則有相通之處。古代茶理論,既包括茶、器、水、火等物質(zhì)要素的相融互濟,也包含人與環(huán)境、意境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更蘊含人對自我的追求。重器具、方法的儀式美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向往,構成茶理論的不同面向。


清清人畫《弘歷是一是二圖》軸

故宮博物院

茶與中國人的生活關系密切,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清人繪《弘歷是一是二圖》以宋人畫中畫為粉本,描繪乾隆皇帝著漢裝飲茶的場景,室內(nèi)陳設由新石器時代玉璧、三代青銅器、漢代嘉量、宋明瓷器等組成,傳達出乾隆皇帝典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象,恰是茶文化與中華文明關系的縮影。


展覽現(xiàn)場 新華網(wǎng) 邢賀揚 攝

第三單元為“茶路萬里”,重點展示通過茶馬古道、茶葉之路,茶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的情況,來自英國、日本、俄羅斯的茶器精品將集中亮相,還有清代宮廷中使用和收藏的來自異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宮廷造辦處制作的外國風格的茶器,共同展現(xiàn)茶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鑒。


清乾隆乾隆款畫琺瑯八棱開光山水花鳥圖提梁壺

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域外的茶具、飲茶方式也傳至中國,并對宮廷飲茶產(chǎn)生影響。清代宮廷中來自歐洲及東亞諸國的各式外來茶器和中國生產(chǎn)的仿東洋、西式裝飾風格的茶具,正是當時中外茶文化交融互鑒的縮影和代表。


1723年琺瑯彩人物圖杯及杯托(中式人物煮茶圖)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第四單元為“茶韻綿長”,旨在體現(xiàn)茶正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活躍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從傳統(tǒng)中走來,滋養(yǎng)當代,也必將綻放于未來。

此次展覽展品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現(xiàn)當代,展示茶文化數(shù)千年來發(fā)展、普及的歷程,及其所蘊涵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中國哲學追求。


宋宋人春宴圖卷

故宮博物院

當今,茶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正以多種形式走進生活。老字號茶莊、新興的茶館分布在大街小巷,既是老百姓記憶中傳統(tǒng)茶味的延續(xù),又是適應現(xiàn)代人商務、休閑生活的社交場所。以茶為主要原料的衍生品,如奶茶、抹茶甜品、茶味飲料等應運而生,豐富著人們的生活。

“茶”字組成即為人在草木間。超脫文物本身,我們看到的是一代代愛茶人對飲茶方式的探索、對茶文化的推動。茶之相和,即為人之相通,方有茶韻千年,茶香萬里。

【整理/邢賀揚,部分文字摘自《紫禁城》雜志(總第三四三期)中唐雪梅、單瑩瑩、蔣藝、張涵撰寫文字?!?

來源:新華網(wǎng),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夷陵:“云海茶谷”景美如畫

下一頁:茶葉質(zhì)量安全監(jiān)測顯示:紅茶合格率100%,綠茶99.1%

相關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