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絕版圖片展示晚清時期梧州的六堡茶產業(yè)

珍貴絕版圖片展示晚清時期梧州的六堡茶產業(yè)

96閱讀 2021-04-12 08:23 文獻

這是一條神奇的古道,無數茶葉沿著這條古道走向世界;這是一條獨特的古道,無數茶事都在這條古道上輪番上演;這又是一條命運的古道,無數茶人與這條古道維系一生……這就是承載六堡茶深厚歷史底蘊的“茶船古道”。

這條古道因水而興,因船而旺,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了漫長的足跡。其間有著無數茶農茶販的艱辛與苦累、有著無數船工纖夫的血淚與汗水、有著無數挑夫雇工的悲喜與奔波,更有著無數茶商世家的恩怨與興衰……但這些往事都已被歷史長河沖刷得面目模糊。

如今,我們踏著這些舊日的足跡一路尋去,對“茶船古道”的史實,進行見證式采訪、搶救式發(fā)掘,并將采訪所得化為《茶船古道尋跡》系列報道,以此深入挖掘六堡茶歷史文化,為梧州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提供文化支持,并更好地推動六堡茶產業(yè)發(fā)展。

《茶船古道尋跡》分“概貌”、“軌跡”、“余音”三個篇章,將通過對親歷者所見所聞的真實記錄,盡可能撥開籠罩在“茶船古道”上的歷史迷霧, 重新找到這條古道逐漸模糊的軌跡……

——編者的話

清朝嘉慶年間被列為全國24種名茶之一的六堡茶,在過去陸路交通不暢的環(huán)境下,靠著由一條“主道”以及兩條“輔道”組成的“茶船古道”,走出深山,越洋過海。

6月9日上午,蒼梧六堡鎮(zhèn),一隊頭戴斗笠、肩挑茶竹籮的茶農,邁著堅定的腳步,朝著合口碼頭廣場走來。到達碼頭,茶農們虔誠地祭拜茶神,之后,便將一擔擔六堡茶有序地放到竹排上。在茶農們滿是憧憬與期盼的目光中,竹排緩緩駛離碼頭……

這場備受游客贊賞的茶文化演繹,還原的是當年運茶船只、竹排從六堡鎮(zhèn)起航,沿著被后人稱之為“茶船古道”的航線,對外運輸與銷售的一個情景。云南普洱茶憑借“茶馬古道”香飄世界,梧州六堡茶依托“茶船古道”遠銷海外。

茶農在六堡河茶船古道重現竹排運送六堡茶的歷史情景。網絡配圖

歷史上,以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zhèn)為起點,以茶葉、竹木等梧州特產為媒,以貨船為主要交通工具,以六堡河、東安江、賀江、西江數百公里長的航道為紐帶,自發(fā)形成了廣西東部連接廣東,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通達南洋諸國的民間商貿通道和經濟文化交流走廊。

在這數百公里長的航道上,有曲折蜿蜒的無數險灘,有往來穿梭的茶船木排,有炊煙裊裊的大小村莊,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還有豐富多彩的碼頭故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茶商、茶農和船工們用清脆的號子、嘹亮的船歌和奔波的腳步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辟了一條通往大山之外的經貿之路。

晚清時期梧州碼頭對開的西江江面的船舶運輸境況。

“茶船古道”《明史》載

《廣西通志稿》

記載:“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xiāng)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于穗、佛、港、澳等埠?!?/p>

清朝嘉慶年間(1796 年~1820 年),六堡茶便以其特殊的香味聲名鵲起,被列為當時全國24種名茶之一。

六堡鎮(zhèn)有茶,史料多有記述,但重山“封鎖”之下的六堡茶如何遠銷海外,卻鮮有人知。

位于北回歸線北側的六堡鎮(zhèn),地處梧州市北部的桂東大桂山山脈延伸地帶,四周群山環(huán)抱,山路崎嶇難行。得益于山高多霧、樹木陰翳這一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優(yōu)勢,六堡鎮(zhèn)盛產的茶葉張厚大、茶味濃香,并因此暢銷一時。

清末時期,兩廣茶產區(qū)使用當地的婦人分揀出口的茶葉。

在過去陸路交通不暢的環(huán)境下,走水路成了六堡茶向外運輸的最佳選擇。正是靠著一條“茶船古道”,六堡茶得以走出深山,越洋過海。

六堡鎮(zhèn)的群山肅穆而恬靜。二月將盡,春茶始發(fā),在山間,茶農們打著火把采下一縷縷新芽。每到收茶季,四鄉(xiāng)八鄰的茶農總要起早摸黑上山采茶,將采摘下來的鮮茶精炒細揉后制成干茶,然后又打著火把翻山越嶺,趕在晨曦來臨之前,將熱香未散的干茶挑到六堡鎮(zhèn)街。彼時,鎮(zhèn)上茶商已在茶莊等候多時,雇來的“工仔”也已經熱好了大木甑,只等蒸茶壓笠,打包裝船。

清代,婦女們上山采茶。

85歲的陳式才久居塘平大山中的黑石村,世代種茶。對于他來說,上述畫面再熟悉不過?!巴陼r,我看到父母經常舉‘松節(jié)’(用松枝扎成的火把)半夜上山采茶,回家炒茶,趕茶圩?!?/p>

關于“茶船古道”的線路走向,在綜合記者采訪內容和查閱史料文獻后可作出大致的勾勒。六堡河畔的合口碼頭,是這條“茶船古道”的起點。無數茶葉匯聚在此,然后裝上小船或竹排,沿著六堡河—東安江—賀江—西江這條“主道”,又或是梧垌河—夏郢鎮(zhèn)(思良江)—桂江—西江、六堡—獅寨—長發(fā)(桂江)—西江這兩條“輔道”所組成的“茶船古道”一路向東,在“茶船古道的”終端——廣州集結,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香港和澳門,然后直達東南亞,甚至北美地區(qū)。

“茶船古道”的水路流向在明代就已明晰,《明史·地理志》中也有記載。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茶訊》的描述則更為明確:

“舊時粵商在廣西六堡鄉(xiāng)合口街設莊收茶葉,計有‘廣元茶’、‘廣福泰’、‘新記’、‘三紀’、‘永組’、‘公盛’茶莊六個,以后將六堡茶炊蒸在籮,由合口街用小鏟(一種小船)裝運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時每鏟裝運四十擔。秋冬水小時每鏟只能裝運二十擔。由梨埠換大木船運至封開,再用電船裝運廣州,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銷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分銷南洋怡寶(怡保)及吉隆坡一帶。”

六堡鎮(zhèn)居民車進良今年已92歲,他年輕時曾先后受雇于“文記”和“英記”茶莊,長期幫老板在碼頭邊的茶亭上收茶、篩茶、運茶。在他的憶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合口碼頭當年的繁盛景象:碼頭上人聲鼎沸,河岸邊舟車輻輳,一籮籮六堡茶被裝運上船,一條條運茶船浩浩蕩蕩穿越六堡河,順水東去……

合口碼頭上反映水路運茶歷史的壁畫。陳莉茵攝

運茶“主道”險灘多

沿六堡河,經東安江,走賀江,入西江,直達廣州,對接“海上絲綢之路”……這條全國獨一無二連接桂、粵、港,直通南洋的六堡茶“茶船古道”,在中國茶運史上影響絕不輸于普洱茶的“茶馬古道”。

走這樣一條水路運輸通道,需要經歷許多艱難險阻,沿途不僅河道淺窄,而且灘多灣險。若非親自用腳丈量,斷不知茶船古道如此險峻。

六堡至梨埠的水路有60多公里,其間險灘重重。自合口碼頭以下,沙險、大中、寺坡……長則四五公里,短則一二公里便是一處灘頭,其中最險的當屬鴨婆灘,據說最善水性的鴨婆(母鴨)到了此處也難以調頭,故而得名。

81歲的李育恒現居六堡鎮(zhèn),從16 歲起就在六堡至梨埠段的水路上撐排走船,一干就是20多年。對于這段水道上的灘險,他深有體會:

“水道狹窄,茶葉只能用尖頭船運載。每艘尖頭船能裝一兩噸茶葉,每船配備船工三人。為了能相互照應,每次起行,總是三四只船一起‘打幫’(結隊)出發(fā)?!?/p>

一些經常走船的當地人描述,這條水道自然條件惡劣,浪急灘險,沉船翻船時有發(fā)生。經驗豐富的老船工們會在船頭發(fā)號施令,帶領船隊一次次越過險境。當尖頭船順流而下時,船上一人掌舵,兩人手持長竿,一路撥掃船前大塊的砂石,令船只惴惴前行。每遇險灘,所有船工一齊下船,有的在岸上拉纖,有的在河中撐頂,十余人合力把船只逐一“搬過”灘頭。

在梨埠碼頭,茶葉將被換裝到載重量達八至十噸的大木船上。此種木船單桅掛帆,每船船工有三至四人,一般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全家人一應生活全在船上,這些船民就是俗稱的“疍家人”。裝滿貨后,單桅木船即行出發(fā),一路沿東安江入賀江,匯入西江,直抵廣東封開江口或德慶都城,再把貨物換裝上更大的貨船。

這段100多公里長的水路,暗礁遍布,遇到水面平靜的河灣,方得歇息。作為“疍家人”,80歲的梨埠鎮(zhèn)人麥瑞清曾在這段水路上“討生活”。他說:“以前的河道比現在淺,從梨埠下江口、都城,灘頭有幾十處。遇到險灘,就算是女人,一樣要下水去拉纖撐頂?!?/p>

遇到灘險,船上的船工們要全部下水拉纖。

大船從西江航線到達珠三角地區(qū)的商埠,那里的河道相對開闊些,但是經過肇慶的羚羊峽時,也是一次考驗。羚羊峽內河道最窄處僅兩百米,江流湍急,漩渦叢生,水位最深處達七八米,稍有不慎則船翻人亡。六堡人鄧炳健的父親曾是“英記”茶莊的經營者,談及英記茶莊的運茶史,鄧炳健說,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英記”茶莊所收購的六堡茶運到都城后,一般分裝在幾條大木船上,大木船用纜繩串聯起來,再由“拖頭”(機動駁船)拖住順流而下,這樣通過羚羊峽才比較安全。

為了航行安全,西江航線自晚清時期起就引進了汽輪。1941 年成稿的《蒼梧縣志》記載:

“清光緒十八、九年間(1892 年~1893年),梧始有平安公司之輪渡來往廣梧?!?/p>

到了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梧州商人李虎石、周濂生等籌建西江航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集資購買機動客貨輪船“廣泰”、“廣威”,專營梧州至香港航線。其后,清朝宣統(tǒng)二年至民國元年(1910 年~1912 年),該公司又陸續(xù)購置“廣南”、“廣寧”、“廣河”、“廣平”、“廣清”五艘客貨輪電船經營梧州至南寧和梧州至廣州的線路。

大量航行于西江航線上的貨輪確保了六堡茶的運輸安全。及至1935 年,廣西省政府編撰的《廣西一覽》稱:

“往來港粵,多通大汽船;溯江而上,皆通淺水電船。沿途諸埠皆可灣泊,帆船如鯽?!?/p>

兩條“輔道”均崎嶇

六堡鎮(zhèn)黑石、恭州、蘆笛、理沖等地方(即現在的塘平、不倚、四柳、理沖等地)從古到今一直是六堡茶最集中的產區(qū),當地家家戶戶幾乎都種茶做茶。這些村落都處于六堡最偏遠的崇山峻嶺之中,當地老茶人所走的道路亦不盡相同:有人沿六堡河而下,踏著前人清晰可見的航道一路東去;有人頓住腳步,繼而轉向西南,擔茶翻山,以減少中途的水路運輸,將自家茶葉運送到鄰近地區(qū)交易。因此在“茶船古道”的線路版圖里,又形成了另外兩條分別從六堡翻山越嶺到夏郢和獅寨,然后通過桂江下梧州,再入西江到廣州的“輔道”。

“茶船古道”線路圖

六堡鎮(zhèn)南部山區(qū)臨近夏郢鎮(zhèn)。于是,六堡鎮(zhèn)理沖村、四柳村和不倚村的部分茶農會選擇翻山越嶺,翻過松山坳、蠶村、飯包坪、吃水沖兒、雙洞,直趨夏郢。少數有條件的茶農則撐排裝船,沿梧垌河溯江而上,到蠶村后登岸以人挑馬馱,越過飯包坪等處,到達夏郢鎮(zhèn)后進行茶葉交易。茶商在當地收購的茶葉,集中在夏郢的碼頭換裝上小木船,順思良江而下入桂江送到梧州。這段水路只有20多公里。

而六堡鎮(zhèn)西部山區(qū)毗鄰獅寨鎮(zhèn),當地山坪村、公坪村和塘平村等茶農則翻過界頂,直接把茶葉挑到獅寨交易,這些茶葉隨后被挑到桂江邊上的長發(fā)碼頭,裝上木船,沿桂江順流而下直到梧州。這段水路將近50公里。

六堡鎮(zhèn)四柳村77歲的茶農易良成年輕時就經常翻山走這兩條線路,“以前人力不值錢,我們的茶都靠自己擔出去,五十斤一籮,每次擔兩籮。夏郢和獅寨我都去過。夏郢是個米市,獅寨也是個大圩,把茶葉擔過去賣,換回些米鹽布匹和日用品。夏郢遠一點,一天來回不了,要停(住)一晚。獅寨近一點,早上去,晚上就能回來了。”

翻山越嶺的陳年往事,易良成說得就如到鄰家串門般尋常。實際上,這兩條“輔道”的線路相當崎嶇,其間山路數十里。據《支那省別全志》所述。

“梧州在20世紀初期沒有完整的陸路交通……道路皆為羊腸小道……道路修在斷巖絕壁之下,洪水到來道路即被阻絕?!?/p>

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

由于有“大船”能夠從西江經梧州上溯桂江直抵夏郢或獅寨,所以很多茶商喜歡乘船而上,到達夏郢或獅寨收購茶葉后,再步行或騎馬走過這段山路進出六堡。鄧炳健至今仍記得,他父親說當年文記和英記茶莊就分別在夏郢或獅寨設有茶葉收購點。

這種狀況直到上世紀50年代后依然如此。1952年底修編的《省茶葉改進工作組工作報告》里提到,“茶農普遍用肩擔運出,六堡茶區(qū)現僅合口圩為集中地,第九區(qū)的五堡茶,則以獅寨為主要集中地,少部分以長發(fā)為集中地,茶農挑茶到圩場需50里路,經收購私商、合作社等踩制運往廣州。”

如今,茶農們已不再行擔茶翻山的“壯舉”了,但在山坪村、四柳村等山間道路上,仍能不時碰見馱運物資的馬匹。這些矮腳馬閑庭信步,每每搖頭晃腦,掛在馬脖子上的銅鈴相撞,發(fā)出的“叮?!甭曧懸廊磺宕嘤茡P。

廣州中轉銷南洋

六堡茶的輸出,無論是依靠茶農肩挑擔運翻山越嶺輾轉經梧州轉運,抑或憑借不同的船沿水路在江口、都城集中,最終都歸于西江水道滾滾而去。走西江水道,要途經德慶南江口、悅城、祿步、肇慶大灣、高要、永安、三水,然后才到達佛山和廣州,這段水路全長將近300 公里。

得益于當時興旺的水路運輸,茶商們憑借西江黃金水道將六堡茶以最低的成本運達廣州,大量六堡茶通過廣州和港澳的出口商再加工、包裝,主要銷往南洋諸國。

晚清以來,出口的六堡茶成品已有塊狀、磚狀、金錢狀,廣州和港澳地區(qū)的茶商又多以“四金錢”等商標命名待銷的六堡茶。而對于散茶,茶商們更是直接分裝入籮,投以記錄該類茶葉信息的“內飛”(茶票),再“打嘜”(上標簽)出售。這些“打嘜上飛”的六堡茶在廣州和港澳地區(qū)稍作中轉停留,很快又被換裝上越洋巨輪,從珠三角各大商埠運往南洋地區(qū)。

隨著六堡茶名聲漸響、出口銷量大增,不少精明的粵港茶商紛紛逆流而上,經梨埠直入六堡設莊收茶,減少了其中的流通環(huán)節(jié),以便獲得更多利潤。廣東茶商梁福就是其中的一員。清末民初,他已到六堡鎮(zhèn)合口街開設茶莊經營茶葉生意,未幾即把茶莊盤給了其義子陳永昌,自己回廣州,直接代理了六堡茶區(qū)多家茶商在廣州的銷售業(yè)務,舒舒服服地當起了六堡茶輸出終端的“大老板”。

隨著香港“天順祥”茶莊、“廣生祥”茶莊等眾多大茶莊進駐六堡,六堡鎮(zhèn)上茶葉交易繁榮一時。六堡鎮(zhèn)人陳勝文至今保留著父親經營的“興盛莊”茶行的“茶票”模版,模版上可見“廣東省城河南廣生祥”字樣。當年,“興盛莊”的六堡茶曾遠銷到廣州和香港,甚至漂洋過海到了南洋一帶,而茶票上的“廣東省城河南廣生祥”則是六堡茶在廣州的代理商。

網友:莞爾/攝

總部設在香港的陳春蘭煙茶莊,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已是六堡茶在南洋地區(qū)的主要經銷茶行。該茶行購進六堡茶后,冠以“寶蘭”牌子再行分銷。在業(yè)務最興旺時,陳春蘭煙茶莊每季度進口300 籮筐六堡茶,每筐重達100斤。正因有一批敢闖而活躍的茶商,“茶船古道”從上游到下游,再到遠洋,都流動著一股旺盛的商貿氣息。

航拍六堡鎮(zhèn)全景。網友junnyliang攝

“茶船古道”塵封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茶船古道”的航運依然如故。在1954年之前,隨著時局稍穩(wěn),六堡茶的輸出大增,廣西農學院熱作分院與廣西區(qū)土產公司1981年合辦的茶葉培訓班,聯合編撰了《茶葉初制與毛茶初評》一書,書中就特別提到,六堡茶“在新、馬地區(qū)南洋一帶的僑胞中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六堡茶區(qū)內的茶商與國營的供銷社同時設點收茶,雙方競相發(fā)力,“茶船古道”再度繁忙。

但這已是私營茶商船隊最后的一抹余暉。1954年,國家開始統(tǒng)購統(tǒng)銷茶葉,私營茶商及船隊迅速消失。往來于“茶船古道”上的船只逐漸增多,經營六堡合口碼頭至梧州段航線的,已是蒼梧縣公交船隊和木雙水運社,六堡茶在西江水路上的輸出,則全部交由廣西梧州航運局和梧州市水運公司負責。

茶葉統(tǒng)購統(tǒng)銷后,中茶廣西支公司明確了在六堡茶區(qū)統(tǒng)購的干茶,全部運到梧州茶廠進行精制加工后再行出口。從六堡運出的茶葉,雖然仍沿著六堡河、東安江、賀江的線路進入西江,但已經不再在江口或都城停留,而是直接運上了梧州。

六堡鎮(zhèn)風景 網友:莞爾/攝

另一路從夏郢鎮(zhèn)和獅寨鎮(zhèn)沿著桂江而下的干茶,也源源不斷運到梧州。此后,梧州茶廠的生產線開足馬力,成為六堡茶生產的主角。

蒼梧縣木雙鎮(zhèn)71歲的老船工毛江榮說:“上世紀50年代以后,我們撐船運出的六堡茶都送去三角嘴(梧州茶廠廠址)。送到碼頭后,茶廠工人就會來卸茶下船,那時的六堡茶都是一坨一坨用藤笠(竹笠)裝好,外面用大片干竹葉包上。到了上世紀70年代后,我們也將茶送過去東出口的‘工農倉’(中茶公司的李家莊碼頭茶葉倉庫)?!?/p>

其后四十年間,在梧州經過精制加工的六堡茶仍然沿著西江水道被運到廣州,經港澳出口到南洋地區(qū)。

直至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六堡至梧州市區(qū)、夏郢至梧州市區(qū)、獅寨至梧州市區(qū)公路,以及梧州至廣州國道相繼貫通,繁盛一時的“茶船古道”逐漸為公路運輸所取代。

來源于:廣西六堡茶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上一頁:如何鑒賞六堡陳茶

下一頁:布朗臻味 藏品皆宜 興海茶烏金號青磚

相關閱讀

茶友網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