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炒茶?

什么是炒茶?

74閱讀 2018-12-10 01:35 文化

炒茶,因制作時將茶葉和佐料放在小陶罐中用火烘烤而出名,一般盛行于冬季。在隴南一帶的鄉(xiāng)下,人們將喝炒茶叫作“煨炒茶”。有些人大約嫌這個名字拗口且費解,見其所用主要器具為陶罐,于是給它起了個通俗的名字:“罐罐茶”。但這個名字一般用于書面,在民間人們是很少用這個名字的。


炒茶可以說是西北一些地方人們的發(fā)明,它不但能夠驅(qū)寒生暖、養(yǎng)胃健脾,而且能夠滋陰補陽、醒腦提神,因此在不少地方,人們都喜歡喝炒茶。

炒茶雖然好喝,但制作方法卻比較復雜。煨炒茶需要多種原料,如植物油或大油、面粉、茶葉,此外還有核桃、杏仁、花椒、鹽等,不一而足,根據(jù)各自的飲食習慣而定。有些人還加芝麻、銀杏、薄荷、橘子皮、胡椒面等,近乎藥膳。中國食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有“食不厭精”之說,從煨炒茶中就可以管中窺豹,證明此言不謬。

煨炒茶所用的陶罐多為本地所產(chǎn),舊社會不少地方都有制作壇罐的作坊,我們那里就有一個,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廢棄了。煨炒茶的茶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顯得不雅觀,煨一罐茶要等半天;太小了顯得不大方,一罐茶沒喝兩口便完了。最好是選口徑一寸半左右,頸細肚大的茶罐。此外煨炒茶用的火也不容忽視。一般情況下,炭火最好,其次是柴火。但自從提倡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之后,已經(jīng)很少有人燒炭了。白居易《賣炭翁》中的“伐薪燒炭南山中”,趕著整整一車炭去賣的情景早已不復存在。有些城里人煨炒茶用煤爐子、電爐子、煤氣灶,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用這些東西煨炒茶,往往只有一兩個人,不像用炭火或柴火,圍著一大堆人,一邊喝茶一邊說笑,其樂融融,熱鬧非凡。

各種東西準備好后,就可以煨炒茶了。第一步是炒面。先把洗干凈的茶罐放在旺火旁預熱,待里面的水被烘干后,將植物油或動物油放入茶罐里(油以占茶罐容積的三分之一為宜),然后將茶罐放到旺火旁烘烤。在等待油熟的時間里,將少許茶葉放到面粉里,用水攪拌,待面粉裹住茶葉時,再把切碎的核桃仁、花椒、鹽等東西加進去繼續(xù)攪拌,直到均勻。等油熟后,將這些東西放進茶罐,滾燙的油遇到這些東西,冷熱相激,立時發(fā)出“嗞啦———嗞啦———”的響聲,香氣四溢。此時必須迅速攪動油中的東西,讓油完全被吸收。等面粉、茶葉、核桃等所有的東西熟好后,將其焙到靠火的那一面茶罐內(nèi)壁,再稍加翻攪,直到面團金黃油亮為止。

在上述過程中有幾個細節(jié)需要注意,一是將茶葉、核桃仁、花椒等放入面粉調(diào)水時水調(diào)得不能太多,防止面團太稀,不宜烘干;當然也不能太稠,太稠了烘焙時茶罐內(nèi)的油不夠用。二是面粉、核桃仁、花椒等所有原料的總量不能太多,太多了茶罐內(nèi)剩余的空間太小,將來注入的水太少。三是烘焙面團時要把握好火候,時間太短面團未熟,時間過長面團會被燒焦,這兩種情況煨出的炒茶都不好喝。

面團烘焙好后,往茶罐內(nèi)注入少量開水。由于茶罐內(nèi)溫度較高,兼之注入的又是開水,茶罐內(nèi)的水立時會沸騰起來。這時必須盡快將罐內(nèi)的茶汁倒入杯中,否則很容易溢出,造成浪費。

第一杯茶一般都要敬給長輩或客人,然后才按尊卑長幼依次喝茶。要是只有家人,那就隨便多了,大家坐在一起,圍著火盆,邊喝茶邊聊天,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那是一種十分溫馨的場面。天寒地凍,連鳥雀們都銷聲匿跡,不待在家里喝炒茶干什么呢?冬天莊戶人家的早餐一般是少不了炒茶的。大家吵吵嚷嚷,喝著熱氣騰騰的、香噴噴的炒茶,吃著烤得焦黃的、脆得掉渣的饃饃,那種愜意、舒暢真是無與倫比。不光平時如此,來了客人更是用炒茶招待,比如誰來給兒女提親,請人給自己幫忙等,莫不如此。主客坐在一起,可以喝上一天。炒茶成本不大,所需的東西都是自家的,不像喝酒,喝完了還得花錢去買。正因為如此,炒茶才深受歡迎,隨處可見。

民間有云:“寧缺一頓飯,不缺一頓茶?!笨梢姵床柙谌藗兊纳钪惺嵌嗝粗匾?。在秋風掃落葉或者大雪封門、滴水成冰的日子里,能喝上一杯炒茶實在是一種享受。

上一頁:為什么老鐵壺煮水會更甜?

下一頁:建標準,強產(chǎn)業(yè):《平昌青芽茶》地方標準專家評審會圓滿召開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