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聽老北京茶館里的那些故事

聽一聽老北京茶館里的那些故事

10閱讀 2022-10-27 01:27 文化

老北京人睜眼頭件事就是沏茶,喝完茶才吃早點。早點以豆?jié){、油條、燒餅、包子為常品。也有出門至街頭鋪子攤兒,吃餛飩、豆腐腦兒、面茶、炒肝兒、小豆粥等。

老北京人吃完早點還接著喝茶。喝茶既能解渴生津,也是待客交際之道。過去北京的茶館兒近乎眼下的交際及信息中心。人們熱衷以茶待客,常約上好友到茶館喝茶。在他們的演繹下,老北京的茶文化變得有聲有色。

今天,一起聽聽那些老北京茶館的故事。

1、“來今雨軒”里誕生《啼笑因緣》

“來今雨軒”位于北京中山公園內(nèi)。它以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優(yōu)美的就餐環(huán)境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名,始建于1915年,匾額最初由民國畫壇聲譽頗高的徐世昌書?!皝斫裼贶帯边@個名字來源于唐朝詩人杜甫的詩句:“秋,杜子美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新雨不來……”來今雨軒則意為來此喝茶的人都是真朋友。

雖然對現(xiàn)在的人來說,“來今雨軒”不是特別熟悉,但對于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知識分子來說,是一個最熟悉不過的社交場所,魯迅、林徽因、張恨水等文化界名人經(jīng)常來此光顧,“來今雨軒”不亞于“太太的客廳”(林徽因在家舉辦的沙龍)、“慈慧殿三號”(朱光潛的家,曾辦有“讀詩會”)。

魯迅先生就曾多次到來今雨軒,在這里就餐、飲茗、翻譯小說,《魯迅日記》1924年4月13日記載著:“星期休息,上午至中山公園四宜軒,遇玄同,遂茗談至晚歸?!逼浞g的小說《小約翰》也是在這里完成的。

張恨水更是離不開“來今雨軒”,這里不僅僅是他聚會吃飯的場所,也是其著作《啼笑因緣》的誕生地。

“來今雨軒”也是各類文化團體的絕佳“聚集地”,上個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在這里成立創(chuàng)辦的各種學(xué)會、研究會就有十余個,著名的有1921年1月4日,由鄭振鐸、沈雁冰、葉圣陶、許地山12人創(chuàng)辦的文學(xué)研究會;1936年成立的“中國書學(xué)研究會”等。

1921年6月30日,北京大學(xué)、男女兩高師等五家單位在“來今雨軒”為美國學(xué)者杜威離華舉辦送別宴會,學(xué)界名流等80人出席,胡適便在其中。后來,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這是1921年的來今雨軒國際文化盛會,當(dāng)年似此國際文化盛會,在此不知舉行過多少次,如果仔細收集,足可編一本很厚的書,足見一個時代的文化氣氛。”

2、民國青年愛去新派茶座

在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除了“來今雨軒”,中山公園里還有幾家別具特色的茶座:春明館、長美軒和柏斯馨。

這些茶座的所有茶桌,都擺在老柏樹蔭中。晚上七八點鐘是高峰時期,一直忙到晚上十點。這些茶座夏天全是露天營業(yè)。

春明館里古色古香,十足的中式傳統(tǒng)風(fēng)格。來這里的茶客,多半是清朝的遺老遺少,很少有穿西服或皮鞋的客人邁進春明館?!皫X南近代四家”之一的詩人黃節(jié)(1873年-1935年)就是春明館的???。

來長美軒的客人,有穿洋服的,也有穿中式服裝的。每天下午4點后,這些知識分子們陸續(xù)走進長美軒,慢慢兒走到自己常坐的地方坐下。發(fā)明速記學(xué)的語言學(xué)家汪怡、畫家王夢白、數(shù)學(xué)教育家馮祖荀偶爾也會上這里小坐。

當(dāng)時的茶座,還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場所,一些不能刊登在報紙上的“秘聞”,在這里成為最好的談資。

藏書家謝興堯也愛在長美軒喝茶,他經(jīng)常看到錢玄同、傅斯年的身影,他們喝茶時都愛獨自一人仰天而坐,也不與別人搭訕。

當(dāng)然,也有不少知識分子不是常去茶館喝茶,他們更愿在家喝茶。周作人便是一例。周作人喜歡喝茶,在家鄉(xiāng)紹興,從小就喝茶,漸漸就成了習(xí)慣。周作人曾有段時間喜歡苦丁茶,還取了苦茶齋、苦雨齋等齋名。

作家冰心是福建人,福建特產(chǎn)茉莉香片(又名香片茶)。小時候冰心的父親愛喝茉莉香片,但他喜歡放很多茶葉在里面,泡出的茶水發(fā)苦。因此,小時候,冰心從不喝茶。

1929年冰心與吳文藻結(jié)婚,苦茶齋老人周作人送來一副日本茶具,竹柄造型的茶壺,配4個帶著蓋的白底青花的茶杯,素雅可愛。冰心與吳文藻都不喝茶,茶具始終只起到水壺的作用。

有一天,聞一多與梁實秋來家里做客,見到這套茶具都說好,對他們端上來的白開水,自然不滿意。他們就說有這樣素雅的茶具,為什么不泡茶呢?多浪費。此后,冰心和吳文藻開始在茶具里放入茶葉,喝起茶來。喝的什么茶?自然是冰心家鄉(xiāng)福建產(chǎn)的茉莉香片。

3、便宜又解渴的大碗茶

除了在茶館里品茶,最能體現(xiàn)老北京茶文化的,大概要數(shù)路邊街頭的大碗茶。民國時期的北京,在大街小巷常見賣大碗茶的攤子,一張矮腳舊桌子,幾把長凳子或矮凳子,幾個大碗,上面是一小塊方形的玻璃片,權(quán)當(dāng)杯蓋。煮一鍋開水,倒入茶壺,茶壺里一把粗茶葉,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茶水已經(jīng)涼下來了,大碗茶就開張了。

真正的大碗茶,是用大鍋來煮水,茶具也很粗糙的,就是過去農(nóng)家常用的粗瓷茶壺,茶杯就是吃飯用的藍邊碗、大蓋碗。茶葉是粗茶,或者茶葉末子。

民國時期,西直門外萬牲園東墻,有一片荷塘,是當(dāng)年慈禧太后游玩頤和園登船處,那里環(huán)境幽靜,頗有野趣。柳蔭下搭起了一個棚子,有一口土灶,幾張?zhí)J席鋪在地上,就賣起了茶,茶館的名字很有意思:雨來散茶館。

夏天,客人較多,他們來到這里,席地而坐,品茗休息??墒翘旃蛔髅?,忽降陣雨,茶客們無處避雨,就一呼而散,由此得名“雨來散”。

4、茶館常配燜爐燒餅

大江南北的茶館,雖然喝茶的風(fēng)俗不同,但是都供應(yīng)茶食(茶點或點心),只是茶食的品種不同而已,有燒餅、干絲、肉餃、酒釀餅、甜點等。南京、揚州的江南茶館,干絲是必不可少的;廣東人喝茶,茶食有蝦餃、蛋撻、擘酥、馬蹄糕等;北方?jīng)]有干絲,燒餅卻是必不可少。

按照北京史專家金受申先生的分類,北京的茶館分為大茶館、茶酒館(賣茶又賣酒)、書茶館(有說書表演)、清茶館(專門服務(wù)生意人)、野茶館(在荒郊野外地方),大茶館又分為紅爐館、窩窩館、搬茶館和二葷鋪四種。

燜爐燒餅是各家茶館都有的茶食,紅爐館供應(yīng)的茶食有大餑餑、中餑餑,其中杠子餑餑分為甜咸兩種;窩窩館供應(yīng)的茶食有炸排叉、糖耳朵、密麻花、黃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搬茶館供應(yīng)茶食有焦?fàn)F爐燒餅、炸排叉、肉丁饅頭等;曾有一家二葷鋪做的爛肉面最有特色,形如鹵面,鹵汁較淡而不用肉片,風(fēng)味獨特。

來源:北京晚報、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龍井茶手工炒制微視頻在嵊州開機拍攝

下一頁:建標(biāo)準(zhǔn),強產(chǎn)業(yè):《平昌青芽茶》地方標(biāo)準(zhǔn)專家評審會圓滿召開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