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季節(jié),太姥山的柿子熟了。
去年這時候,村姑陳和李麻花,在太姥山上摘柿子。
李麻花說,她從小喜歡柿子,但是學中醫(yī)的老李說,柿子太鋒利,不適合她的體質(zhì)。
于是,她就偷偷用省下的早飯錢買柿子吃。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柿子的味道,就是東躲西藏,在冷風中吃完還要檢查衣服和臉上,確定沒有帶幌子回家的那種偷吃的心驚膽跳。
有一次,一粒柿子塞在包里,忘記取出來了,到了晚上整理書包,發(fā)現(xiàn)壓在底下,裂開了大嘴,汁液湛出來,把書本的角落都沾濕了。
嚇得她用紙巾擦拭了半晚上。
大冷天的,還開窗透著氣,生怕被老李聞出味道來。
李麻花這個人,什么時候都不改吃貨的本質(zhì)。
她上美院的時候,冬天畫人體,怕模特冷,畫室里開著暖氣,結(jié)果她們還嫌不夠暖和,又專門生了個炭火盆。其實是方便了一幫吃貨——到了中場休息的環(huán)節(jié),模特穿上衣服,跟她們一起圍在火盆邊,扒出烤得焦香四溢的地瓜、土豆、核桃、花生、芋頭,吃得不亦樂乎,一室皆春。
跑題了,回來說柿子。
去年,李麻花仗著腿夠長,用長長的竹竿,跳了十來下,把太姥山腰的那棵柿子樹,打下來兩粒半青的柿子。
聞了聞,說沒熟,很澀,不能吃。只放在陽光下拍了幾張照片。
我們坐在山上的大石塊上,陽光溫煦地灑在我們身上,頭上,兩個人喝著秋香壽眉,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仿佛回到了初中的時候。
問她,柿子最好吃的是什么味道?
她說,是那種濃郁的香甜,稠稠的果肉,像凝凍似的。
李麻花喜歡一切凝凍狀的食物,比如許留山的芒果布丁,在香港的時候大半夜還要跑出去吃;比如水晶肘子,一點油花不見,只有膠原蛋白的脆和韌,以及QQ的彈勁;比如咸蛋黃焗冬瓜,每次去上海必須要來一盤.....
再問,那柿子最難吃的是什么味道?
“澀!”幾乎是迅速的反應?!皾缴嗵ψ兒?,澀到口腔發(fā)麻,澀到至少半小時舌面沒有任何感覺,像穿上一件塑料雨衣......”
《2》
想起,好茶的標準,也是澀味低。
有一部分人總是會講,不苦不澀,不是茶。
仿佛,要帶著苦味和澀味,才是茶的正常味道一樣。
這讓人容易產(chǎn)生誤區(qū),認為茶就是自帶澀味的,就像自帶光環(huán)一樣。
然而并不是這樣。
澀味,是茶葉當中不可避免會形成的一種味道,但是,一款茶葉里,澀味的多與寡,在技術(shù)層面上,是可以控制的。
技術(shù)好的人,可以極大程度地控制好茶葉中的澀味,讓它們轉(zhuǎn)化,合成,不輕易釋放出來。
茶的澀味,是種什么樣的感覺呢?
是一種起初麻麻的,后來讓舌面起皺褶的,像高山的溝壑那樣的,感覺舌苔變得很厚的感覺。
澀過頭之后的舌面,像別里科夫一樣,仿佛穿在一件厚厚的雨衣里,外面悶熱,而里面,透不出任何氣......
就像吃了一顆不熟的柿子,就像吃了一片沒煮熟的青筍,就像喝了一杯麻黃根水,就像喝了一杯劣質(zhì)的葡萄酒。
總之,澀味是一種讓舌面極為不舒服的,極為難受的感覺。
是幾大味道里,對舌面最刺激,最具有毀滅性的一種味道。
《3》
茶葉中的澀味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1.山場不好
我們知道,茶葉中形成的澀味物質(zhì),主要有茶多酚類、醛、鐵等,其中兒茶素類起的作用最大。
而茶多酚類物質(zhì),在溫度高,光照強,散熱慢的茶園里,最容易形成。
也就是說,平地茶園,海邊茶園,或者低海拔地區(qū)的茶園,由于距離人類活動的區(qū)域極近,由于溫度較高,由于無遮擋而光照較強,由于處于平地散熱通道少,所出產(chǎn)的茶葉,多酚類的含量是很高的。
這一點,從日本人種植綠茶的特殊方式上可以看出來。
日本人種植綠茶用以制作抹茶,采摘的是整片葉子,用中國人傳統(tǒng)的炒青工藝加工制作。
由于他們的抹茶,是把茶葉末子一并吃進肚子里去,所以,更加著重要去除掉茶葉葉片中的苦澀物質(zhì)——多酚類。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們的茶園,不可能每次都開墾在高山,在空氣光照溫度都適宜的高海拔山區(qū)。
故而,當茶園在平地,溫度和光照都較強的時候,他們會給茶園搭上棚子,讓茶樹們在遮蔭蔽日的環(huán)境里生長,茶園里還有自動澆灌系統(tǒng),讓茶樹生活在人工合成的、類似高山的低溫、高濕、無陽光直射的環(huán)境里,人為地給茶樹營造一片適宜生長出豐富茶氨酸,而減少多酚類生成的氣候環(huán)境。
在這樣的人工環(huán)境里,茶樹們得到了與高山茶相似的生長條件,長成之后,也不會像普通的平地茶那樣,生出大量的茶多酚,呈現(xiàn)出濃郁的苦澀味。
在中國,目前,平地茶園和低海拔的茶園,還沒有如此先進的人工條件去改善生長環(huán)境,故而,這些茶園里的茶葉當中,呈澀味的多酚類物質(zhì),含量極高,如果工藝不到位,或者沖泡不得法,便極容易讓茶湯,呈現(xiàn)出極濃郁的澀味。
2.工藝不好
工藝不好的茶,也是會有澀味出現(xiàn)的,并且很濃郁。
這是在制茶過程中,由于制茶工藝不到位,沒有讓茶葉當中的多酚類物質(zhì)盡可能多地散失,反而大量囤積下來所造成的。
茶葉當中,是天然會含有多酚類物質(zhì)的。多酚類物質(zhì)雖然會形成澀味,但它也會對茶湯的風味形成,產(chǎn)生另一種促進作用。
同時,它的存在還會讓茶湯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層次感更強。
當然,清熱解毒,補充雌激素方面,它也能起挺大的作用。
故而,它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
那么我們對待它的態(tài)度,就不能是徹底的拒之門外、完全不需要它。應該是讓它合理的存在——保持一個良好的程度,讓它不多也不少,并且,與其它的物質(zhì),如茶氨酸、咖啡堿等,以一個均勻的比例,和平共存。
要達到這個平衡,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的狀態(tài),對制茶師的技術(shù)水平要求,就很高。
一般來說,技術(shù)好的制茶師,五年以上制茶經(jīng)驗的,就應該知道,如何讓茶葉當中多余的茶多酚,順利蒸發(fā)。
當然,也不是每個制茶師都擁有慧質(zhì)蘭心的制茶技術(shù)。
有的人,就算做了一輩子茶,也未見得會認為茶葉當中有澀味是不好的,也許,他們正正覺得,要有澀味,才是符合茶葉的身份。
不重視,就不會去鉆研,自然就做不好茶。
3.沖泡不得法
還有一個因素,讓茶湯有澀味,那就是“沖泡方法不正確”。
泡茶,是有方法的。
當然,并不是像電視里演的那樣,穿上茶服,梳上發(fā)型,鋪上茶席,擺上專業(yè)的道具,來幾手懸壺高沖或者關(guān)公巡城,就算是懂得泡茶、泡得一手好茶。
帶著表演性質(zhì)的泡茶,僅僅能帶給人感官上的愉悅,卻不能讓茶湯變得好喝。
茶湯要口感好,一定要有好的泡茶技術(shù),要有更加精深的技能。
但是,要想讓一泡茶不那么難喝,那么,“快出水,不坐杯”,是第一門絕技。
很多喝慣了普洱的人,老是習慣性地坐杯,泡個三五分鐘才出湯,讓熱水在蓋碗里悶著,讓茶葉在熱水里悶著,這樣的泡法,茶多酚和咖啡堿不大量釋放到湯里才怪。
浸泡,是讓茶多酚大量出現(xiàn)在茶湯里的第一個“黑手”。
因此,我們泡茶,必定要講究快出水,不坐杯,才能既保住茶湯里原汁原味的花香,又能阻止多酚類物質(zhì)大量釋放在茶湯里,引起澀味。
《4》
茶,是拿來喝的。
所以,茶的好喝與否、順口與否,很重要。
假如一泡茶,產(chǎn)區(qū)正,工藝好,未沖泡前葉片中的養(yǎng)分非常豐富,是一泡不可多得的好茶。但它被泡得又苦又澀,你還喝得下去嗎?
就算喝得下去,也不能喝它——悶杯后大量釋放的茶多酚和咖啡堿,會刺激你的腸胃,喝下去只怕是有害無益吧。
好茶,一定是口感好的。
香氣是落到水里的,蓋香是高揚的,湯水是稠滑,淳和,綿軟而有勁道的。
要實現(xiàn)這些標準,產(chǎn)區(qū)必定是好的,工藝必定是好的,沖泡方法嘛,必定是恰當?shù)摹?/p>
唯有上述條件齊聚,才會讓你喝到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湯。
請記住,好茶是”香清甘活“的,這四個字里,沒有“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