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關于山頭古茶的亂象層出不窮,也不是什么新鮮事。
在源頭,每個制茶的各執(zhí)一標準,標準花樣層出不窮,這與沒有標準似乎沒什么兩樣;市場上,源頭和市場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或渠道商往往真假難辨,這令山頭茶的消費者大皺眉頭。
市場經濟需要有條不紊的發(fā)展,而混亂的山頭茶現(xiàn)象則成了行業(yè)發(fā)展的絆腳石,要終結這個亂象,只有兩點,要么解決山頭茶的標準問題,要么解決山頭茶信息不對稱。
那么問題的關鍵就出現(xiàn)了:這個標準由誰來定才能讓大家信服?
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政府。早在先秦的韓非著作中已經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中央來效”的話語。用句通俗的話來表達就是:政府出臺相關山頭茶標準政策,制茶人依法而行。
二、
實際上,山頭古茶本身的稀缺性決定了他的消費人群必然高端,有高端消費人群做基礎,我們大可以將之類比于“貢茶”,在清朝阮福的《普洱茶記》中就有關于普洱茶貢茶的采摘制作標準,我們可以稍作參考。
例如: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所產,蓋產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素有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與《通志》所載之名互異。
這一段講的是地域標準,就是那里出產的才算是普洱茶(僅供參考);
于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已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賣。采而蒸之,揉為團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
這一段講的是原料標準;
從整篇的《普洱茶記》中我們大概能窺探清政府采辦普洱茶貢茶的大概流程;
三、
貢茶雖然已經不再有,但并不代表著政府部門不能搭建這樣的“品控管理平臺”
整套標準可以稱作“品控平臺”,標準的內容應包括,原料標準,工藝標準,倉儲標準和防偽措施。
原料標準只應該設置春秋兩個節(jié)令定采摘標準,斧斤以時入山林,其他節(jié)令應該讓茶樹休養(yǎng),且宜增加茶園保護措施和管理規(guī)范;
工藝標準是政府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培訓,持證到規(guī)范的初制平臺,也就是規(guī)范原來的初制廠,所出的曬青毛茶,做出符合品控管理體系的質量標準;官方或行業(yè)組織建追溯系統(tǒng),有防偽標志可供消費者查詢。
凡是市場上以出現(xiàn)的產品,必須要有可追溯的信息,有該標志方可流通,執(zhí)法部門打假也有了判定依據。
整個標準的制定只需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xié)調發(fā)展以及兼顧各方利益,這個“品控平臺”就能搭建完成,標準就能輕松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