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竹林古茶山
地理位置/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qū)思茅港鎮(zhèn)
民族/布朗族
面積/160平方千米
海拔/1500米左右
氣溫/年平均氣溫17.6℃
茶樹/160平方千米
1、走進鸚鵡的天堂
多年前就從媒體上知道普洱市思茅區(qū)有個“鸚鵡寨”,但一直沒有去目睹中國最大鸚鵡群齊飛共鳴的盛景,也對其了解甚少,一次朋友介紹:“茨竹林村的芒壩不僅是知名的鸚鵡寨,還是個很古樸的布朗族村寨?!?
第一次到芒壩是2017年5月的一天下午,在李勇小組長的帶領下,還沒有進村就聽到“嘎—嘎—嘎”的鳴叫聲,不時有一群群鸚鵡從頭頂掠過,非常激動地帶上相機走進村頭,村子周邊的大樹上到處是鸚鵡的身影,整個山寨籠罩在鸚鵡的世界里。在一棵大樹下巧遇四位來自北京的攝影愛好者,用各自的“長槍短炮”攝下一幅幅照片,我們相互問候攀談起來。
茨竹林村隸屬思茅區(qū)思茅港鎮(zhèn),距思茅城105千米,離國家大型電站糯扎渡電站大壩15千米,全村擁有國土面積160平方千米,轄15個自然村,有人口2048人,其中世代居住著全國較少數民族布朗族358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7.6℃,年降水量1230毫米,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有近300年樹齡的古茶樹數百畝;與之相鄰的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生存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有亞洲野牛約20頭,亞洲野象數十頭,有野生鳥類240余種,其中棲息著最特別的大紫胸鸚鵡700余只。
芒壩小組距離村委會5千米,海拔1360米,有農戶67戶,269人,為傳統(tǒng)的布朗族村寨,男女老幼都講布朗族語言,著布朗族服飾,因受傣族文化的影響,信奉南傳佛教,每年都過傳統(tǒng)的潑水節(jié),建筑以干欄式建筑為主。芒壩寨子周邊有十來棵高大的榕樹和菩提樹,成為鸚鵡的家園,有“鸚鵡寨”的美名,被攝影界稱為芒壩寨子“中國的鸚鵡天堂”和“中國一流的觀鳥攝鳥基地”。
大紫胸鸚鵡
大紫胸鸚鵡又叫大緋胸鸚鵡,體長35~50厘米,是國內體形最大的一種鸚鵡,羽色艷麗,姿態(tài)優(yōu)美,善于仿效人語;主要以樹木果實、種子為食,特別喜食松樹球果、漿果;多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針葉林和混交林中,曾經分布很廣泛,隨著森林的消失,人為的捕捉,近幾十年來日漸稀少,目前僅在我國云南、廣西、四川、西藏東部等地區(qū)少量生存,在國外也僅見于印度北部,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及世界瀕危物種之一。
2、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茨竹林樹上的鸚鵡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瀾滄江兩岸棲息的大紫胸鸚鵡隨處可見,我的家鄉(xiāng)景東縣保甸村就有很多,但由于鸚鵡外形漂亮又能學舌說話,成為人們爭相飼養(yǎng)的寵物,市場價接近一頭肥豬的價格,所以人們就上樹掏鸚鵡的幼鳥售賣,甚至掏下鳥窩將鳥蛋拿回家用母雞孵化,漸漸地很多地方的鸚鵡也就絕跡了。在茨竹林村的芒壩目前能有這么多的鸚鵡,一定有很多未解的秘密,聽了陶培新老人的講述,終于解開了謎團。
在100多年前,一場瘴氣瘟疫席卷思茅。有十幾戶布朗族人隱居在一個叫老安寨的山林里,以種茶、狩獵為生,但瘴氣還是光顧了這群苦難的人們,寨子里近一半的人因染病而亡。一天中午,老寨主絕望地躺在一棵茶樹下,突然一對鸚鵡從頭頂飛過,落下幾枝樹葉在他身上,老寨主順手把樹葉放入口中咀嚼,不知不覺到了下午,他感覺發(fā)冷發(fā)抖的身體好了許多,第二天身體就痊愈了,他就到山里找來那種樹葉熬了讓全寨的人喝,幾天后全寨的病人奇跡般好了。老寨主帶著人去找尋救命恩人,終于在山對面的一棵大樹上發(fā)現一群鸚鵡,鸚鵡見到這些人后一直在他們的頭頂盤旋、歡叫。
老寨主回家召集族人商議:“鸚鵡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我們就搬家到對面鸚鵡茨竹林樹上的鸚鵡安家的樹下居住,守護神靈吧!”全寨人一致同意搬遷,分別居住在山梁上,與鸚鵡朝夕相處。相傳這些布朗族人的祖先來自一個叫忙的地方,而這道山梁像一座壩堤,就把這個地方叫作芒壩。
由于鸚鵡需要選擇高大的樹上的洞為家,芒壩人就在寨子周圍種植了很多榕樹和菩提樹,樹越長越大,為鸚鵡提供安全的家園,漸漸地這群鸚鵡越來越多。芒壩的布朗族人也把鸚鵡當作神鳥,把鸚鵡的頭像作為族人的圖騰。
后來,市場上的鸚鵡價格越來越貴,村里有位年輕人擋不住誘惑,悄悄上樹掏了一對稚鳥出售,族人知道后倍加譴責,年輕人只能去贖回小鳥放回鳥巢。近年來鸚鵡的數量增長很快,芒壩的大樹已經滿足不了鸚鵡安家繁殖后代,到了繁殖季節(jié),部分鸚鵡就到相離五六千米外的一個叫芒蚌的地方筑巢產卵,待小鸚鵡出窩會飛翔后又回到故土芒壩。芒蚌也是個傳統(tǒng)的布朗族村寨,是從芒壩分過去的,鸚鵡到芒蚌也是與親人相處。
因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芒壩人繪制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長壽老人多也是這里的一景,實際了解才知,芒壩小組全村269人中,90歲以上有4人,80歲以上5人,70歲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前兩年一位102歲的老壽星才去世,是名副其實的長壽村。
3、幾代人夢想一座佛塔
芒壩佛塔遺址
南傳佛教主要流傳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國家,約在13世紀時,南傳佛教又由泰國經緬甸傳入云南的西雙版納、普洱、德宏等少數民族地區(qū),逐漸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們的原始宗教而成為主要的宗教信仰。
布朗族聚集的寨子一般都會修建一座佛塔、佛寺?,F存芒蚌寨子后山的佛塔高6米左右,塔基為四方基座,四面石碑雕刻有龍、凰、麒麟、鹿的精美圖案,塔的中上部分由五級圓形石塔組成,佛塔前面還有當年佛寺的墻基、柱腳等遺跡,占地面積3畝有余,能看出有四棟建筑的模樣。據區(qū)民宗局局長介紹,這個佛寺曾經很輝煌,在思茅、瀾滄、景谷一帶的布朗族和尚都要到這里修佛。在民國年間,一個名叫蘇三的景谷縣土匪到此搶劫,由于受到當地布朗族人的圍攻,惱羞成怒的劫匪放火焚燒了佛寺,只留下這個佛塔。
芒壩寨子的佛塔、佛寺遺跡就更加模糊,巧遇放牧歸來的錢忠貴,他現年74歲,他給我們介紹:“我們這里曾有三處地方建過佛寺,最先佛塔、佛寺建在寨頭,現在的村活動房那里,因失火被毀。后來又建在寨子的右前方的菩提樹旁,但因地勢陡,最后改建在寨子后山的大榕樹下。我父親年輕時專門到西雙版納學佛,1949年10月前是佛寺的住持,寺里有幾個常駐的和尚,但在“破四舊”時佛寺、佛塔被毀,父親就只能在家務農;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佛寺恢復了宗教活動,但我們這里交通閉塞,經濟條件差,沒有能力重建佛寺。父親1987年去世時已89歲,臨終前一直在叮囑我們,有一天有能力了一定芒壩佛塔遺址要修復佛寺、佛塔,重建一座佛寺、佛塔成了我們幾代人的夢想。
4、如何讓茨竹林古茶香飄四海?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總人口9.19萬,是中國極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歷代稱為“濮滿”“蒲蠻”“樸子蠻”“樸子”等,由于居住的地區(qū)各異,昔日的布朗族人有不同的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意愿,統(tǒng)稱為布朗族;布朗族屬南亞語系,無文字,至今仍然保留著特征鮮明的民族語言、服飾、歌舞、風俗、文化等;布朗族兼通傣語,多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云南是世界茶樹的發(fā)源地,普洱被譽為“世界茶源”。古代濮人是最早利用和栽培茶葉的民族。在實際采訪過程中了解到,茨竹林村僅有的兩個布朗族村寨芒壩、芒蚌,是思茅區(qū)布朗族聚集人數最集中、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相傳在300多年前,陶姓、錢姓等姓氏的幾戶“樸子蠻”從瀾滄江對岸遷入茨竹林,以狩獵、游牧為生,后來在一座叫大山梁子的密林之中開始刀耕火種,過上定居的生活,這個布朗族寨子被稱為老安寨,老安寨祖先沿著自北向南的山林開墾種植茶葉,總面積有260多畝的古茶園,距今有近200年的歷史。古茶園少的有一二十畝,多的有100多畝,是目前為止思茅區(qū)境內發(fā)現的唯一一處古茶園。
在普洱市2005~2006年的古茶資源普查中,茨竹林有百年以上的古茶260多畝,這些古茶樹大多生長在柏枝樹等各種樹林雜草之中,屬野化型生長,樹冠不大,茶葉品種與困鹿山古茶園相似,以大、中、小葉種混雜種植,茶葉產量低,但茶葉的品質很好,茶葉香氣獨特。2006年以來,有幾個小初制所建到山上,古樹春茶的鮮葉價賣到300多元1千克,成為思茅區(qū)茶價之最。但很多茶商把它稱作困鹿山古茶銷售,這也是茨竹林古茶山目前沒有知名度的原因。
茨竹林村在20世紀70年代,就成為思茅區(qū)現代茶園發(fā)展的主要地區(qū)之一,有臺地茶近4000余畝,以加工綠茶為主,茶葉品質很好,但大多用群體種實生苗種植,茶葉賣相不好,茶價偏低。如今應該對茨竹林進行重新審視,如何定位“茨竹林古茶山”?從茶葉、文化、交通、生態(tài)、旅游、扶貧等方面綜合進行規(guī)劃打造,只要政府加以重視、引導、支持,對臺地茶進行生態(tài)稀疏留養(yǎng),采用景邁山和困鹿山的成功模式,同時加大宣傳,幾年后云南將增加一座知名的茨竹林古茶山。
來源:新華國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